杨某某,女,56岁。
初诊(2018年3月26日):主诉舌根鳞状细胞癌术后2年半,复发后2年,患者于2017年11月因发现右舌根肿物并伴有疼痛住院,行“右半舌根肿物冰冻+广泛切除+上颈淋巴结清除术”。术中冰冻病理示:舌根鳞状细胞癌;术后病理为:舌鳞癌Ⅱ级,累及舌肌深肌层。半年后发现舌根部乳头状肿物,CT检查考虑复发,遂予局部外照射放疗。放疗期间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口腔红肿溃破疼痛,张口及发声困难,不能进食。放疗第三周予口服中医药治疗,一周后放疗反应明显减轻。两个月后进行了放疗第二个疗程,之后不良反应一直存在,遂入院予中医药治疗。现症见:口腔红肿溃疡,灼热疼痛,进食困难,口干欲饮而饮之不下,咽喉疼痛,头晕烦躁,手足酸痛,舌红少苔,脉细数。查体:面色红赤,痛苦面容,口腔有多处溃疡,局部发红。
辨证分析:本例患者为舌癌术后,放疗后出现口腔残舌红肿溃烂,疼痛难忍,张口及发生困难,不能进食,舌红少苔,脉细数,辨证分型为少阴热化证,为心脾毒火郁结,循经上炎于口舌所致。
诊断:舌菌(舌癌术后,放疗后)
辨证:火郁心脾,上灼口舌
治法:清心泻火,解毒散结
方药:益气解毒汤合导赤散加减
黄连10 g,黄芪20 g,党参10 g,白茯苓10 g,白花蛇舌草20 g,天花粉10 g,射干12 g, 竹叶10g等每日一剂,水煎温服。配合静脉输液补充水分及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对症支持治疗。
二诊(2019年04月16日)口腔红肿溃疡,灼热疼痛稍减轻,进食困难,口干欲饮而饮之不下,咽喉疼痛,头晕烦躁,手足酸痛,舌红少苔,脉细数。患者病情进展缓慢,加入甘露消毒丹化裁。
方药:导赤散加甘露消毒丹加减
茵陈30g 藿香10g 豆蔻6g 黄芩10g 芦根30g 蜈蚣3g 杜仲20g等每日一剂,水煎温服。配合静脉输液补充水分及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对症支持治疗。予吴茱萸3g,骨碎补20g,砂仁3g ,肉桂3g研末调成膏状外敷于神阙及涌泉穴。
三诊(2019年06月15日)患者服用上方后症状缓解明显,口咽灼热疼痛感明显减轻,可进半流饮食,头晕减轻,精神可,因天气等原因外感风热,口咽疼痛加重,头晕复发,食欲不振,时感反复寒热。舌红苔白,脉浮数。患者因体质本虚,致病邪入里,成半表半里之少阳证,又兼本有少阴热症,治宜先缓解因外感造成之不适症状。
方药:山豆根汤及三根汤加减
射干12g,小通草30g,马鞭草30g,黄连6g,山豆根10g,芦根30g,牛膝10g ,薄荷6g,猫爪草30g等每日一剂,水煎温服。配合对症支持治疗。
四诊(2019年07月10日)患者外感症状缓解,但病后正气不复,时感神疲乏力,食欲不振,精神不济,舌红苔白,脉细。
方药:益气养阴汤加减
人参10g,茯苓15g,白术10g,生甘草10g,当归12g 等每日一剂,水煎温服。
五诊(2019年08月03日)患者精神较前好转,食欲得复,周身情况日渐好转,故较前重用解毒散结之药。
方药:益气养阴解毒汤加减
党参15g,茯苓15g,白术10g,山药15g,当归12g,生地20g,黄芪30,鸡血藤10g,甘草6g等。
患者之后复诊多为上方加减,至今仍状况良好。
按语:患者初诊时为舌癌术后,放疗后出现口腔残舌红肿溃烂,疼痛难忍,张口及发生困难,不能进食而寻求中药治疗,辨证分型为少阴热化证,为心脾毒火郁结,循经上炎于口舌。方选益气解毒汤合导赤散加减。二诊时患者因体质本虚,火毒炽盛,症状缓解较慢,加入甘露消毒丹成分清少阳肝胆之热,不治少阴之本而治少阳之标,清相火以息君火,是中医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法则的应用。外用吴茱萸、骨碎补、砂仁、肉桂敷神阙及涌泉穴,以引火归元,收效甚捷。外感风热时因体质虚弱,辨证为少阴少阳同病,证属心肝火旺、木火刑金。以山豆根汤为基础加减喉痛兼以抗肿瘤;加入三根汤养阴除烦,待症状缓解以后,针对患者因脾胃虚弱、后天失养、正气不足以致免疫力低下易受外邪侵犯,甚至余毒外跃,肿瘤复发。转方太阴,方中加入参苓白术散成分,健脾益气、扶正以祛邪。患者一般情况日渐好转,正气得养,随后逐步重用抗癌药物以防止肿瘤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