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资料】
黄某,女,时年47岁。初诊日期:1998年10月8日。
【发病过程】
主诉:右乳癌术后半年,潮热盗汗失眠1月余。
病史:患者于1998年3月28日在我院行右乳癌标准根治术,术后病理:右乳浸润性导管癌,ER(+),PR(±),腋淋巴结见癌转移(17/18),pT2N3M0(Ⅲc期),术后半年内,完成了9周期CMF方案化疗,25次放疗。后口服他莫昔芬(10mg bid)内分泌治疗。末次月经1998年3月15日,至今未潮。近1月反复潮热盗汗,心烦失眠,不堪其扰,来诊。
【首诊证候】
症见:疲倦乏力,腰膝酸软,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失眠多梦,脱发,纳呆,大便烂,通畅。舌红,苔少,脉细而数。
【辨证论治】
西医诊断:右乳癌术后
中医诊断:乳岩
证型:脾肾两虚
治法:健脾补肾
方药:(1)自拟健脾补肾方:太子参30g,怀山药15g,云茯苓15g,白术15g,女贞子15g,菟丝子15g,枸杞子15g,北芪30g,山萸肉15g,蛇舌草30g,薏苡仁30g,莪术15g。8剂,日一剂,水煎二次,日服二次,上午8时~9时、下午2时各服一次。
(2)知柏地黄丸,8粒/次,1日3次,口服(空腹盐水送服)。
(3)复康灵胶囊,4粒/次,1日3次,口服(餐后温水送服)。
【随诊过程】
二诊:1998年10月16日
症见:精神尚可,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多汗,潮热较前好转,脱发,纳好转,眠一般,二便调。舌红,苔薄,脉细。
方药:中药守前方,8剂;知柏地黄丸改为六味地黄丸,服用方法同前;复康灵胶囊继服。
三诊:1998年10月24日
症见:精神可,汗出减少,口干,纳眠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月经仍至今未潮。
此后,患者定期复诊,酌情辨证加减,坚持服用健脾补肾方、六味地黄丸(或知柏地黄丸)、复康灵胶囊。于2001年监测性激素达到绝经水平,遂换用芳香化酶抑制剂行内分泌治疗。
随访至今,患者每半年进行一次全身检查,均未提示复发转移,健康情况良好。
【按语】
对乳腺癌复发转移的病因病机,林老形象地总结为“种子-土壤”学说,认为没有正气亏虚这一“土壤”条件,“肿瘤种子”就不会生根发芽,因此林老认为防治乳腺癌复发转移应重视扶正,正所谓“养正积自除”,“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正气亏虚,首当责之脾肾,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肾为先天之本,真阴真阳所藏之处,故扶正尤当重脾肾,健脾补肾为林老防治乳腺癌复发转移的基本治疗法则,同时亦要标本兼治,扶正为主,祛邪为辅。
其自拟健脾补肾方充分体现了其这一学术思想。方中太子参(若无内热者用党参)、怀山药、云茯苓、白术、北芪益气健脾,扶助气血,顾护后天,使气血生化有源,灌溉五脏六腑;女贞子、枸杞子以滋补肾之阴精;山萸肉、菟丝子温煦肾阳,而达阴阳并补,调摄冲任,固摄先天之效。
“无故自复者,以伏邪未尽”,林老在治疗中还兼顾祛除余毒。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成果,重用具有抗癌作用的蛇舌草、薏苡仁、莪术。诸药合用,使得正气得固,驱邪外出,预防与延缓癌肿复发转移。
林老强调在临床实践中应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本案患者术后病理提示淋巴结17枚转移,分期为pT2N3M0(Ⅲc期),辨病为乳腺癌高危复发人群,辨证为脾肾两虚,初诊时偏肾阴虚,治疗应脾肾双补,予自拟健脾补肾方,又因患者阴虚有内热,故再加服知柏地黄丸,以滋阴降火,补肾填精。
二诊时,内热症状减轻,故改为六味地黄丸以滋阴补肾。三诊时,患者肾阴虚内热症状明显缓解,仍有口干,继续予上法调理。患者坚持治疗与复查,未见复发转移,生活质量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