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耳针疗法

来源:

耳针疗法是用针刺或其他方法刺激耳穴,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奏效迅速等特点。


(一)耳廓表面解剖

耳针疗法10-80.gif

耳廓表面解剖

1.

2.

3.

4.

5.对耳轮:在耳轮内侧,与耳轮相对的隆起部。其上方有两分叉,向上分叉的一支称对耳轮上脚;向下分叉的一支称对耳轮下角。

6.三角窝:对耳轮上、下角之间的三角形凹窝。

7.舟:对耳轮上、下角之间的三角形凹窝。

8.

9.屏上切迹:耳屏上缘与耳轮脚之间的凹陷。

10.对耳屏:对耳轮下方与耳屏相对的隆起部。

11.屏间切迹:耳屏与对耳屏之间的凹陷。

12.屏轮切迹:对耳屏与对耳轮之间的稍凹陷处。

13.耳垂:耳部下部无软骨之皮垂。

14.耳甲艇:耳轮脚以上的耳腔部分,又称耳甲窝。

15.耳甲腔:耳轮脚以上的耳腔部分,又称耳甲窝。

16.外耳道开口:在耳甲腔内,为耳屏所遮盖处。


(二)耳穴的分布

耳穴在耳部的分布有一定规律,与身体各部相应的穴位在耳廓的分布象一个倒置的胎儿。一般说来,与头面部相应的穴位在耳垂;与上肢相应的穴位在耳舟;与躯干和下肢相应的穴位在对耳轮和对耳轮上下、脚;与内脏相应的穴位多集中在耳甲艇和耳甲腔(图10-81,82)。

耳针疗法10-81.gif

耳穴的分布示意图

耳针疗法10-82.gif

常用耳穴


(三)常用耳穴的定位和作用

解剖分部穴名定位主治

耳轮脚在耳轮脚上呃逆、黄疸

耳轮部直肠下段在与大肠穴同水平的耳轮处便秘、脱肛、里急后重

尿道在与膀胱穴同水平的耳轮处尿频、尿急、遗尿

外生殖器在与交感穴同水平的耳轮处阳痿等外生殖器病症

耳尖将耳轮向耳屏对折时,耳廓上面的尖端处目赤肿痛、发热、高血压

耳舟部在耳轮结节上方的耳舟部相应部位疾病

在平耳轮结节突起处的耳舟部

与屏上切迹同一水平线的耳舟部

与腕与肩穴之间

锁骨在尾轮切迹同水平的耳舟部、偏耳轮尾处

肩关节在肩与锁骨穴之间

对上耳脚轮部在对耳轮上脚的外上角相应部位疾病

在对耳轮上脚的内上角

在对耳轮下脚上缘同水平的对耳轮上脚的起始部

对下耳脚轮部

坐骨对耳轮下脚外1/2处

对耳轮下脚内1/2处相应部位疾病

交感在对耳轮下脚与耳轮内侧交界处消化、循环系统疾病

对耳轮部在对耳轮上,与对耳轮下脚下缘同水平处腹腔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痛经等。

在对耳轮上,与屏上切迹同水平处胸、胁部病症

在屏轮切迹偏耳舟侧处落枕、颈部扭伤、瘿气

脊椎对耳轮的耳腔缘相当于脊柱,在直肠下段和肩关节同水平处分别作两条分界线,将脊柱分为三段,自上而下分别为腰骶椎、胸椎和颈椎。相应部位疾病

三角窝子宫(精宫)在三角窝耳轮内侧缘的中点痛经、带下、不孕、阳痿、遗精

神门在三角窝内,靠对耳轮上脚的下、中1/3交界处失眠、多梦、烦躁

盆腔在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盆腔炎、腰痛

耳屏部外鼻在耳屏外侧的中央鼻疗、鼻渊

咽喉在耳屏内侧面,与外耳道口相对处咽喉肿痛

内鼻在耳屏内侧面,咽喉的下方鼻渊、感冒

屏尖在耳屏上部外侧缘炎症、痛症

肾上腺在耳屏下部外侧缘低血压、昏厥、无脉症、咳嗽、气喘

高血压点在肾上腺与目穴中点稍前高血压

屏轮切迹脑干在屏轮切迹正中处头痛、眩晕

对耳屏部平喘(腮腺)在对耳屏的尖端哮喘、咳嗽、痄腮

脑点在对耳屏上缘,脑干与平喘穴连线的中点遗尿、崩漏、失眠

皮质下在对耳屏内侧面失眠、多梦、炎症、痛症

睾丸(卵巢)在对耳屏的内侧前下方,是皮质下穴的一部分生殖系统疾病

在对耳屏外侧面的后上方神经系统病、皮肤病、昏厥

在对耳屏外侧面的前下方头痛、头昏

太阳在对耳屏外侧面,枕与额穴之间偏头痛

耳轮脚周围食道在耳轮脚下方内2/3处恶心呕吐、吞咽困难

贲门在耳轮脚下方处1/3处恶心、呕吐

在耳轮脚消失处胃痛、呃逆、呕吐、消化不良

十二指肠在耳轮脚上方处1/3处胃痛、呕吐

小肠在耳轮脚上方中1/3处消化道病、心悸

大肠在耳轮脚上方内1/3处痢疾、腹泻、便秘

阑尾在大肠与小肠之间肠痈

屏间切迹目1在屏间切迹前下方青光眼

目2在屏间切迹后下方近视

内分泌在屏间切迹底部生殖系统病妇科病

耳甲艇部膀胱在对耳轮下脚的下缘,大肠穴直上方淋证、癃闭、遗尿

在对耳轮下脚的下缘,小肠穴直上方泌尿、生殖、妇科、腰痛、耳鸣

胰(胆)在肝、肾穴之间,左耳为胰,右耳为胆胰腺炎、糖尿病、胆病

胃和十二指肠的后方眼病、胁痛

肝穴的下方、紧靠对耳轮脾胃病、血症

耳甲腔部在耳甲腔、紧靠外耳道口的后壁面瘫、口腔溃疡

在耳甲腔中心最凹陷处心悸、癔病等

心穴的上下外三面肺系病、皮肤病

气管在口与心穴之间咳喘

三焦在口、内分泌、皮质下和肺穴之间便秘、浮肿

耳垂部牙痛点1在耳垂1区的外下角牙痛、拔牙止痛

牙痛点2在耳垂4区的中央

上颌在耳垂3区正中处牙痛、下颌关节痛

下颌在耳垂3区上部横线之中心

在耳垂5区的中央眼病

面颊在耳垂5、6区交界线的周围面瘫、三叉神经痛

内耳在耳垂6区正中稍上方耳鸣、耳、听力减退

扁桃体在耳垂8区正中乳蛾

耳廓背面降压沟在耻廓背面,由内上方斜向外下方行走的凹沟处高血压

上耳背在耳背上方的软骨隆起处腰背痛、皮肤病、坐骨神经痛

中耳背在上耳背与下耳背之间最高处

下耳背在耳背下方的软骨隆起处

耳背部耳迷根在耳廓背与乳突交界处(相当于耳轮脚同水平)的耳根部


(四)耳针的应用

耳针除了用于临床防治疾病以外,还应用于辅助诊断及针刺麻醉。这里主要介绍在防治疾病方面的应用。(表10-21)

1.选穴处方原则

(1)根据病变部位选穴:如胃痛选胃穴;肠泻选大肠、小肠穴;肩痛选肩穴等。

(2)根据中医理论选穴:如皮肤病选肺穴是根据“肺主皮毛”的理论;心律不齐用小肠穴,因“心与小肠相表里”;偏头痛选胆穴,是因胆经循行时,“上抵头角”循行于侧头;目赤肿痛选肝穴,是因“肝开窍于目”等。

(3)根据现代医学知识选穴:如月经不调选内分泌穴;输液反应选肾上腺穴等。

(4)根据临床经验选穴:如高血压病用高血压点;目赤肿痛用耳尖穴等。

以上方法可单独使用,亦可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配合使用,力求少而精,一般每次应用2-3穴左右,多用同侧,亦可取对侧或双侧。


2.操作方法

(1)寻找反应点:根据疾病需要确定处方后,在选用穴区内寻找反应点。寻找方法可用探针、火柴头、针柄按压,有压痛处即为反应点。亦可用测定耳部皮肤电阻(耳穴探测仪)的方法,其皮肤电阻降低,导电量明显增高者即为反应点,反应点就是针刺的部位。

(2)消毒:用75%酒精,或先用2%碘酒,后用75%酒精脱碘。

(3)针刺:根据需要选用0.5寸短柄毫针或用特定之图钉型揿针。亦可行穴位注射和电针。毫针进针时以左手固定耳廓,右手进针。进针深度以穿破软骨但不透过对侧皮肤为度。穴位注射不透过软骨,药液注射在软骨与皮肤之间。目前临床多用磁石、菜籽、冰片、王不留行等作压迫刺激。多数病人针刺后,局部有疼痛或热胀感;少数人有酸、重甚至有特殊之凉、麻、热等感觉沿经络线放射结导,一般有这些感觉者疗效较好。

(4)留针:毫针一般留针20-30分钟,慢性病可留针1-2小时或更长,留针期间可间隔捻针。

(5)出针:出针后用消毒干棉球压迫针孔,防止出血。必要时再涂以酒精或碘酒,预防感染。

(6)疗程:一般每天或隔天1次,连续10次为一疗程,休息几天后,再行下一疗程。


3.注意事项:

(1)严密消毒,预防感染。耳廓冻伤和有炎症的部位禁针。若见针眼发红,病人又觉耳部胀痛,可能有轻度感染时时,应及时用2%碘酒涂擦,或口服消炎药。

(2)有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禁用。对年老体弱的高血压、动脉硬化病人、针刺前后应适当休息。

(3)耳针亦可发生晕针,需注意预防处理。

(4)对扭伤及肢体活动障碍的病人,进针后待耳廓充血发热后,宜嘱其适当活动患部,或在患部按摩、加灸等,可增加疗效。

阅读0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