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精义卷下

元·齐德之
来源:外科精义

卷下

漏蘆湯

治一切惡瘡,毒腫丹瘤,瘰癧疔腫,魚睛五發,瘭疽。初覺一、二日,便如傷寒,頭痛煩渴,拘急惡寒,肢體疼痛,四肢沉重,恍惚悶亂,坐臥不寧,皮膚壯熱,大便秘澀,小便赤黃,並宜服之。妊身莫服。

漏蘆 白蘞 黃芩(去黑心) 麻黃(去節) 枳實(麩炒去穰) 升麻 芍藥 甘草(炙) 朴硝(以上各一兩) 大黃(二兩)

上除硝外,余㕮咀,與硝同和勻。每服三錢,氣實人五錢,水一盞半,文武火煎七沸,去渣,空心熱服。

化毒丹 

治百種惡瘡毒腫,初覺一二日,咳逆煩悶,或咽喉閉塞,發熱惡寒。

沒藥 乳香(以上各五錢,另研) 草烏頭(醋浸泡製) 浮石(以上各一兩,燒赤,醋淬七次,研,余醋另放) 巴豆(四十九個,去皮,生用,另研)

上五味為細末,用浮石、烏頭、余醋打麵糊為丸,如豌豆大。每服五、七丸,食後冷酒送下,忌熱飲。取快利三、二行,或吐出惡為效。

內消丸 

治瘡腫初生,及瘰癧結核,熱毒鬱滯,服之內消矣。大效。

青皮 陳皮(以上各二兩) 牽牛(八兩,取頭末二兩) 薄荷葉 皂角(以上各八兩。不利者,去粗皮錘碎。二味水一斗,煮令極軟,揉汁去渣用,熬成膏。)

上將青皮、陳皮末並牽牛末和勻,用前膏子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三十丸,食後荊芥、茶清、溫水皆可下之。

五利大黃湯 

治人年四十以前,氣血盛多,若患瘡疽,大小便秘。

大黃(根) 黃芩(去腐) 升麻(以上各二兩) 芒硝 梔子(以上各一兩二錢)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五七沸,去渣,空心稍熱服。

內消升麻湯 

治證同前。

大黃 升麻 當歸 黃芩(去腐) 枳實(炒去穰) 芍藥(以上各二兩五錢) 甘草(炙,一兩五錢)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渣,食前稍熱服。

五香連翹湯 

(如不用五香,曰七味連翹湯)

治證同前。

沉香 藿香葉 木香 丁香(以上各一兩) 麝香(一字。五味為粗末,另研) 連翹 射干 獨活 升麻 甘草(炙) 寄生草(以上各一兩) 大黃(一兩五錢)

上七味,㕮咀,與前五味和勻。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渣,溫服。取利為效;未利,則再服。食前。

牡蠣大黃湯 

治證同前。

牡蠣 木香 大黃(煨。以上各等分)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七分,春夏露溻一宿,於雞鳴時空心服之。冬月於暖處放一宿。婦人重身者勿服此藥。快利三兩行,便勿服。以上五方,對證選用。

和血通氣丸 

治證同前。

人參(一兩) 麥門冬(去心,二兩) 大黃 黃芩(去核) 黃柏(以上各四兩) 牽牛(一斤,炒香,取頭末,四兩)

上六味,為細末,煉蜜為丸,如豌豆大,每服二、三十丸,食後溫水送下。尋常積熱之人,隔三、二日服此藥微利潤動,永不生瘡腫。如已早覺者,服之亦得內消矣。

地黃煎丸 

治臟腑有熱,胸膈痰實,血氣不和,經絡秘澀,多生瘡腫,已患惡瘡毒腫,大小便結澀。

生地黃(新者十兩,洗,水浸研如泥) 黃連(五兩) 黃芩(去腐三兩) 枳殼(炒,去穰)大黃(以上各二兩五錢) 人參(二兩)

上除地黃煎外,併為細末,再和地黃煎和搗入,煉蜜丸如豌豆大。每服五、七十丸,食後,溫水下。素有熱之人,日服百餘丸,不發瘡瘍。年高氣弱之人,亦宜常服,清利胸膈明目。

槐角煎丸 

治瘡瘍瘰癧,疥癬赤腫等瘡。

天麻 川芎 甘草(炙) 黃藥子 甘菊花 人參(以上各一兩) 何首烏 苦參(以上各一兩五錢) 荊芥穗 防風(以上各二兩) 槐角(並仁,另放) 皂角(不蛀者,以上各四兩,水一斗煮軟,揉汁去渣,取仁熬成膏子,其皂角取肉研成膏子為用者)

上除皂角膏外,槐仁與諸藥為細末,入膏內溲和,煉蜜為丸,如豌豆大。每服五十丸,食後竹葉湯下。

皂角煎丸 

治風毒瘰癧。

皂角(不蛀者三十錠,內十錠炮黑,十錠酥炙,十錠用水一斗煮軟,揉汁用度) 何首烏玄參 薄荷葉(以上各四兩)

上為細末,與前膏子同煉蜜為丸,如豌豆大。每服三、四十丸,食後溫水送下。

苦參散

(出野夫多效方)

治遍身瘡疥,經年不效。

苦參 蔓荊子 何首烏 荊芥穗 威靈仙(以上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食前酒調下,日進二服,忌發風物。

苦參丸 

治證同前。

山梔子仁 苦參 防風 玄參 獨活 枳實 甘菊花 黃連(去須) 黃芩(去心) 大黃(以上各等分)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豌豆大。每服五十丸,茶酒任下,食後服。

肺風丸 

(全體治世方)

治面鼻風㾴及皶⿰查包。

細辛 旋覆花 羌活(以上各一兩) 晚蠶蛾(去翅足) 苦參(以上各二兩)

上為細末,軟飯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茶、酒任下,不拘時。

連翹散 

治瘡瘍癤腫,一切惡瘡,疼痛煩渴,大便溏泄,虛熱不寧。

連翹 山梔子 甘草 防風(以上各等分)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渣,溫服。不拘時候。

竹葉黃耆湯 

(出《總錄》一百二十一)

治諸癰疽、發背煩渴,及一切惡瘡發大渴者。

淡竹葉(二兩) 黃耆 當歸 川芎 甘草 黃芩(去心) 芍藥 人參 麥門冬(去心) 半夏(湯洗) 石膏(以上各三兩) 生地黃(八兩)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竹葉五片,生薑五片,煎至一盞,去粗,溫服。

枳殼丸 

(出《總錄》)

治瘡疽熱癰腫瘰癧。

枳殼(麩炒去穰) 牽牛(炒,取頭末) 木香 青皮(以上各一兩) 甘草 大黃

上為細末,用皂角長一尺許者,三錠,約三兩,炮焦捶碎,以好酒煮軟,挪取汁熬膏稠黏,和前藥末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食後蔥茶下,日進二服。

五香湯 

(出《總錄》)

治諸瘡毒氣入腹,托裡。

丁香 木香 沉香 乳香(以上各一兩) 麝香(三錢。嘔者去麝香,加) 藿香 (渴加)人參(以上各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渣,空心稍熱服。《總錄》、《聖惠》、《千金》、《外臺》治諸瘡腫方中,皆載此方,大同小異。大抵專治毒氣入腹,煩悶氣不通者;其餘熱渴,昏昧,口燥咽乾,大便硬,小便澀者,未可與服。

托裡黃耆湯 

(出《總錄》)

治諸瘡潰後,膿多內虛。

茯苓(去皮) 人參 官桂(去肉) 遠志(去心) 麥門冬(去心) 五味子(炮) 黃耆 當歸(以上各等分)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渣,溫服,食前。

托裡茯苓湯 

防風 桔梗 芍藥 五味子 川芎 甘草 麥門冬(去心) 桂(去皮) 熟地黃(以上各一兩) 當歸 黃耆 茯苓(以上各一兩五錢)

上為末,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渣,溫服。

托裡當歸湯 

(太醫瘡科何君五方)

當歸 黃耆 人參 熟地 川芎 芍藥 甘草(炙) 柴胡(己上各等分)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渣,食前溫服。

托裡散 

(出太醫瘡科成子玉方)

川烏頭(炮) 茯苓(以上各三兩) 乾薑(炮) 麻黃(去節) 甘草(炙,以上各一兩五錢)杏仁(炒去皮尖) 五味子 桂心(以上各一兩)

上為粗末,每服五、六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渣,食前溫服。

托裡玄參散

(出《總錄》)

主托裡止渴,解熱煩渴。

玄參 人參 甘草(炙) 甘菊花(以上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綠豆湯調下,亦名內托散。

內托散 

(洪氏有芍藥,總錄無芍藥。亦名生肉芎藭散)

治癰疽潰後內虛者,或氣弱人,初覺生瘡瘍。亦可服內消,宜詳細用之。

當歸 芎藭 黃耆 厚朴(去皮) 桔梗 防風 甘草(炒) 官桂 人參 白芷 芍藥(以上各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溫酒調下,或木香湯亦可。

內補散 

(《聖惠》六十一,《總錄》一百二十八無川芎)

黃耆 麥門冬(去心) 川芎 當歸 茯苓(去皮) 人參 五味子(以上各一兩) 遠志(去心) 甘草(炙) 桂心(以上各五錢)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生薑三片、棗三枚,煎八分,溫服無時。

內塞散 

(總惠,二百二十三,《萬全方》中去附子,用天雄)

治疳瘻不瘥諸瘡。

附子(二個,炮) 官桂(去皮) 赤小豆 甘草(炙) 黃耆 當歸 茯苓 防風 白芷 桔梗 川芎 人參 遠志(去心) 厚朴(以上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溫酒調下,空心日進一服。

香粉散 

主托裡止痛,解煩渴,退虛熱。

真綠豆粉(三兩) 南乳香(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新水調下。

止痛當歸湯 

(出《總錄》一百三十)

治腦疽發背,穿潰疼痛。

當歸 黃耆 人參 官桂 芍藥 甘草(炙) 生地黃(以上各一兩)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渣,溫服。日進三服。

黃耆茯苓湯 

(出《總錄》一百二十)

治諸瘡潰後,托裡除虛熱。

黃耆 白茯苓 官桂(去皮) 麥門冬 五味子 川芎(以上各一兩)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生薑三片,棗一枚,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渣,溫服。食前,日進三服。

內補防風散 

附子(二個,炮裂,去皮臍) 防風 茯苓 白芷 桔梗 川芎 當歸 人參 甘草(炙)遠志 官桂(去皮) 黃耆(以上各一兩) 厚朴(二兩,生薑汁製) 赤小豆(半斤,酒浸一宿)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溫酒調服。

伏梁丸 

(出《養生必用方》)

治環臍腫痛,腸胃瘡疽。

厚朴(生薑汁製) 茯苓 枳殼(麩炒去穰) 白朮 荊三稜(炮) 半夏(湯洗七次) 人參(以上各一兩)

溫經丸 

(出前方)

治陷脈瘻。

厚朴 官桂(去皮) 白朮 甘草 乾薑(炮) 木香(以上各一兩) 附子(二兩,醋浸炮淬七次,去皮臍)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後飲湯下。

木香溻腫湯 

治諸瘡疽始發,腫焮增長熱痛。

木香 犀角 大黃 梔子仁 升麻 黃芩 黃連 射干 黃柏 白蘞 甘草(炙) 朴硝紫檀 羚羊角(以上各一兩)

上㕮咀,入生地黃汁五合,如無,只用生乾地黃五兩,銼碎和勻,每用藥五兩,水一斗,煎至七升,入麝香五錢,淨帛蘸藥,熱拓腫上。日兩三度,冷即再換。

升麻溻腫湯 

升麻 黃耆 防風 川芎 生地黃 細辛(以上各等分)

上㕮咀,用藥二兩,水二升,煎十沸,稍熱淋溻,內消如神。

溻腫升麻湯 

(出《總錄》淋溻條下)

升麻 芒硝 黃芩 漏蘆 梔子仁 蒴藋

上㕮咀,每用藥二兩,水三升,煎十沸,帛蘸藥溻漬腫處。

豬蹄湯 

(出《聖惠方》)

升麻 甘草 芍藥 蒴藋(以上各等分)

上㕮咀,每用藥四兩,水一斗,豬蹄一對,煮蹄軟取出,次下藥,再煎十沸,帛蘸淋溻之。

甘草大豆湯 

(出《聖惠方》)

治外陰蝕下疳,湮瘡腫痛。

甘草(三兩) 赤皮蔥(三莖) 大豆(一合)

上用水三升,煮豆熟為度,用槐條一握同煮,取清汁熱淋浴,冷即再溫。浸三、二時為度,大效。

溻腫湯 

芍藥 丹參 黃芩(去黑心) 白蘞(以上各等分)

上㕮咀,用藥五錢,水一升,煎十沸,帛蘸頻溻之。

洗毒湯 

苦參 防風 甘草(炙) 露蜂房(以上各等分) 白芷

上㕮咀,水煎濃汁,洗瘡腫。

浴毒湯 

(出《拾遺》衛生方)

治小腸風,陰瘡癢痛。

木通 藁本 枳殼 貫眾 白芷 荊芥 甘松 薄荷(以上各等分)

上㕮咀,用藥二兩,水五升,入芒硝半兩,煎至三升,熱洗浴瘡。

何首烏散 

(出秘寶生方)

治遍身瘡腫癢痛。

防風 苦參 何首烏 薄荷(以上各等分)

上為粗末,每用藥半兩,水酒各一半,共用一斗六升,煎十沸,熱洗,便於避風處睡一覺。其痛甚者,三日痊愈。

八仙散 

(出衛生方)

治遊風腫癢疥癬瘡,或因洗頭遊風,瘙癢生瘡。

細辛 荊芥 白芷 川芎 黃芩 防風 甘草 地骨皮(以上各等分)

上為粗末,每用藥二兩,水二碗,煎十沸,去渣,熱淋溻患處。

消毒湯 

治百雜瘡腫,悉能內消。

獨活 防風 細辛 藁本 川芎 枸杞子 荊芥 漏蘆 大黃 黃芩(去腐) 官桂 苦參 威靈仙 丹參 黃耆 當歸 芍藥 茯苓 黃連 無心草 黃柏 麻黃 葛根 蒴藋 菊花杜仲 地骨皮 秦皮 菵草 甘草 甘松 藿香 白芷 露蜂房 升麻 零陵香(以上各一兩) 蒼朮(三兩) 朴硝(五兩) 菖蒲(八兩)

上為粗末,每用藥半兩,水二升,蔥三莖,槐柳枝各一握,同煎十餘沸,去渣,熱淋洗浴。此藥用之如神。

熨風散 

(出玉於子中箱集)

羌活 防風 白芷 當歸 芍藥 細辛 芫花 吳茱萸 官桂(以上各等分)

上為粗末,作二劑,赤皮蔥連須切半斤,同釅醋拌勻,炒令極熱,帛裹於瘡上熨之,稍冷即換藥熨之上下,痛止而已。

應痛丸 

治走注疼痛,疑是附骨疽者。

蒼朮(去皮) 當歸 草烏頭(炮) 黑牽牛(以上各一兩)

上為細末,用醋糊為丸,如小豆大。每服二十丸,空心醋湯送下。

黃耆丸 

治腎臟風虛,攻注手足,頭面麻痹痛癢,或生疥癬腫焮。

黃耆 烏藥 茴香(炒) 地龍(去土) 川椒(去目) 防風 川楝子(炒) 赤小豆 白蒺藜(去刺) 海桐皮 威靈仙 陳皮(以上各等分)

上為細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溫酒送下。

梔子仁湯 

(出《普濟生靈方》)

治時氣頭面赤腫。

鬱金 枳殼(去穰) 升麻 梔子仁 牛蒡子 大黃(以上各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蜜水調下。

葛根牛蒡子湯 

治時毒,大頭病是也。

葛根 貫眾 甘草 鹽豉 牛蒡子(以上各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用水調下。此疾近代患者,傳染多致夭。枉治之者,少得方法,只云太熱必然。殊不知亦有虛實表裡,治之者,詳其汗、下、吐不同。大抵與傷寒頗類。其中亦有可針鐮砭射出血者,亦有久而敗爛出膿者,其間變異百端,不可不慎所宜時疾也。

通氣散 

治時氣頭面赤腫,或咽喉閉塞不通。用之取嚏噴七、八遍,泄出其毒則瘥。若看病之人,用此藥必不傳染。

玄胡(一兩五錢) 豬牙 皂角 川芎(以上各一兩) 藜蘆(五錢) 躑躅花(二錢五分)

上為細末,每用紙捻子蘸一米許,紝於鼻中,取嚏為效。

白丁香散 

治婦人吹奶,初覺身熱頭痛寒熱及胸乳腫硬,是其候也。服之能令下其乳汁,通其血脈,立能自消矣。

白丁香(直者)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酒調服,腫硬立消,甚者不過三服。

金銀花散 

治發背惡瘡,托裡止痛排膿。

金銀花(四兩,無花用苗葉嫩莖代之) 甘草(一兩)

上為粗末,分為三服,酒、水各一盞,同煎至一盞,去渣,溫服,無時。

皂蛤散 

治婦人因露風,邪氣外客於乳內,始為吹奶,積久不消,以為奶癰。此藥導其汁,散其風邪,汗出,其病自然痊愈矣。

皂角(不蛀者,燒存性) 真蛤粉(以上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溫酒調下,不拘時候。

十香膏 

治五發、惡瘡、結核、瘰癧、疳瘻、疽、痔。

沉香 麝香(以上各一錢) 木香 丁香 乳香 甘松 白芷 安息 藿香 零陵香(各五錢,同為細末) 當歸 川芎 黃耆 木通 芍藥 細辛 升麻 白蘞 獨活 川椒 藁本 菖蒲 厚朴 木鱉子 官桂 商陸根(各二兩,銼碎) 桃仁 杏仁 柏子仁 松子仁(各五錢) 槐枝 桑枝 柳枝 松枝(各二兩,銼) 沒藥 輕粉 雄黃 硃砂 雲母石 生犀角亂髮灰 白礬灰(各二兩,另研如粉) 真酥 豬脂 羊腎脂(各二兩) 黃丹(一斤) 清芝麻油(三斤)

上先於木炭火,煉油香熟,下一十六味銼碎藥,並四枝、四仁,熬至紫黑色,出火,濾去渣,入脂酥,煎十餘沸,再以新綿濾過,油澄清拭鐺令淨,再入火上煎油沸,下丹,用濕柳枝作簞子,不住攪,熬一日,滴在水中成珠,不散則成也。離火,入十味藥末,攪勻,再上火,入雲母等粉八味,輕煎令沸,出火,不住攪一食時,於瓷盒內密封收。每用量瘡口大小,緋帛上攤貼之。腸胃癰疽可作丸,梧桐子大,每服七丸,空心溫酒送下。

犀角膏 

當歸 川芎 黃耆 白芷 白蘞 杏仁 木鱉子 官桂 乳香 沒藥(以上各一兩) 亂髮灰(五錢) 黃丹 清油(五斤)

上前八味細銼,於油內先浸一宿,於木炭火上熬至白芷、杏仁焦,濾去渣,澄清再煎,油沸下丹,以濕柳木簞子不住攪旋,滴藥在水中,如珠不散,出火,候一時辰,下乳香、沒藥,併發灰攪勻,於瓷盒內收,依常法攤用之。

乳香膏 

治一切惡瘡打撲,走注疼痛。

乳香(研) 珠子瀝青 白蠟(以上各五錢) 白膠香(二兩) 杏仁油(一斤)

上將瀝青,於木炭火上先溶開,下白膠香、黃蠟化開,入油攪勻,以綿濾去渣,於井花水中持拔白色如銀,再溶,入乳香在內拔白色,收瓷盒內,依常法攤用之。

白龍膏 

治頭面五發惡瘡及燒湯凍破潰爛,止痛生肌,清血脈,消毒敗腫,通氣脈如神,至可無瘢痕。

輕粉(五錢,另研) 白薇 白芷 白蘞 黃耆 商陸根 柳白皮 桑白皮(以上各一兩)乳香(二兩,另研) 定粉(另研) 黃蠟(以上各八兩) 杏子油(一斤,如無,用芝麻油)

上七味銼,油內揉浸三日,於木炭火上煎,令白芷黃色,濾去渣,於油中下黃蠟、乳香後,溶開出火,再濾,候微冷,下輕粉、定粉急攪,至冷,瓷盒內收貯。每用緋絹上攤用之。

消毒膏 

當歸 黃耆 川芎 杏仁 白芷 白蘞 零陵香 槐白皮 柳枝(嫩者) 木鱉子(用仁)甘松(以上各五錢,銼) 乳香 沒藥(以上各三錢) 輕粉(一錢) 硃砂 硃紅(以上各五分) 麝香(一分) 黃丹(炒紫色) 黃蠟(以上各八兩) 芝麻油(一斤)

上將銼藥油浸七日,木炭火上煎杏仁焦色,濾去渣,下黃蠟,候溶開出火,下丹,急攪百十轉,下乳香、麝香、硃砂等六味,不住手攪至凝,瓷盒內收貯,白光絹上攤之。治證如白龍膏之類,貼面目毛髮,最宜用之。

磨風膏 

治頭面五發、瘡腫、疥癬等疾及湯火破傷,磨風止痛,滅瘢痕。

白附子 白芍藥 白茯苓 零陵香 白芨 白蘞 白芷 白檀 藿香 升麻 細辛 黃耆 甘草 杏仁(去皮尖。以上各五錢) 腦子(一分) 栝蔞根(一兩) 大栝蔞(二兩,去皮) 黃蠟(六兩) 芝麻油(一斤)

上先藥十四味銼,油內浸百日。於臘月慢木炭火上銀石器內,煎至白芷微黃色離火,入栝萎二味著內,煮百沸,重綿濾去渣;再慢火上煉油香,下削淨黃蠟,溶開為度,傾在瓷器內收貯,上糝腦子密封,旋用磨風塗之。

天麻膏 

治疥癬、赤禿、手足癬皮剝起,瘑疼、疳瘡侵蝕痛,膿汁浸淫滋蔓,經久不瘥者。

草烏頭 釣苓根 木鱉子 天麻 藜蘆 川芎 狼毒(以上各五錢) 輕粉 粉霜(以上各二分,另研) 臘豬脂(二兩) 黃蠟(六兩) 油(一斤)

上前七味細銼如麻豆大,於油內煎至焦紫色,令冷,濾去渣,上火入黃蠟、豬脂溶開,再用重綿濾過,入輕粉、粉霜攪凝,瓷盒內收貯。用以塗摩之,大效。

善應膏 

(出南京寶梵院明昌六年聞進方)

當歸 白芨 官桂 白蘞 白芷 杏仁(去皮尖) 木鱉子仁(以上各一兩,銼碎) 乳香沒藥(以上各五錢,研) 黃丹(二斤) 芝麻油(五斤)

上先將油煎銼藥,令白芷焦黃,濾去渣,再煎油沸,下丹,用濕柳簞子不住手攪,滴在水中成珠子,住火,入乳香、沒藥攪勻,以瓷盒內收貯。依常法用之。

靈應膏 

(出《總錄》)

治五發、惡瘡、瘰癧、結核、乳癰。

白麥飯石(燒醋淬七次) 白蘞(以上各五兩) 鹿角(十兩,燒存性)

上為細末,每用釅醋中熬如膏,厚塗於上,中心留一竅,以出其毒。以故舊軟布攤之貼。未成膿者,貼即自消,已成膿者便潰,惡肉疾出,新肉早生。效不必具陳,用之如神。

翠玉膏 

治軟癤膿水逗留,愈後復發。

明瀝青(四兩) 銅碌(二兩) 芝麻油(三錢) 猔豬膽(三個)

上先於炭火上溶開瀝青,入油令沸,下膽汁攪勻,入水中用手搏搦,瓷盒內收貯。用於緋光絹上,量瘡大小攤貼之,不須再換,一上便痊,可自落為度。

追毒散 

(太醫成子玉方)

治一切惡瘡,膿水不快者。

五靈脂 川烏頭(炮) 白乾薑(炮,以上各一兩) 全蠍(五錢)

上為細末,用少許糝瘡口中,深者紙捻蘸藥紝於瘡口內,以膏貼之,或浸蒸餅,令浸透,搦去水,和藥合勻,捻作錠子,每用紝入瘡口中,亦名追毒錠子。

回瘡錠子 

治疔瘡大效。

草烏頭(一兩) 蟾酥(七錢) 巴豆(七分,去皮) 麝香(一字)

上為細末,麵糊和捻作錠子,如有惡瘡透疔,不痛無血者,用針深刺到痛處有血,用此錠子紝之,上用膏貼之。疔瘡四畔紝之,其疔三、二日自然拔出。此藥最當緊用。

射膿丸 

治諸瘡癤,膿水已成,即當針開決出陳臭惡瘀,則其活也。若其惡瘀不出,欲針口須當開發,用此藥以射出其膿也。

白礬灰(一錢) 砒霜(五分) 黃丹(一字)

上為末,麵糊為丸,捻作錠子。每用黏瘡頭欲出處,以膏貼之自潰。

替針丸 

(出保生信妨方)

治證同前。

陳壞米末(一錢) 硇砂(五分) 雄雀糞(直者二千一粒)

上為細末,粳米粥丸,如粳米樣。每用一丸,黏在瘡頭上,以膏貼之。

治瘰癧,並馬老鼠瘡。

銅碌 斑蝥 砒霜(以上各五分)

上為細末,醋糊為丸,如鼠糞大。每用時,一錠子作三丸,納於瘡口上,以膏貼之,如無瘡口,干糝之妙。

翠霞散 

治百雜惡瘡,去毒生肌。

滑石 銅碌(五錢) 輕粉(二錢) 片腦 麝香(以上各三分) 粉霜(一字)

上為細末。每蘸藥紝於瘡口上,以膏貼之。或滑石二兩名二聖散,量其淺深輕重用之。

搜膿散 

治年深不效惡瘡。

白芷(一兩) 芎藭(二兩) 白芍藥(三兩) 輕粉(三錢)

上為細末,每用干糝瘡口上。瘡口深者紝之。

引膿散 

治證同前。

狼毒 釣苓根 無心草根 白丁香(以上各五錢) 麝香(一字)

上為細末,如前法用治之。

乳香散 

治證同前。

白乾薑 苦丁香 草烏頭(以上各五錢) 釣苓根 狼毒 乳香(以上各一兩)

上為細末,每用干糝之,或唾調作錠子,紝入瘡內。

釣苓散 

(陳宮寶方)

治證同前。

井鹽(一兩) 無心草 乾薑(以上各二兩) 釣苓根(三兩)

上為細末,每用干糝之,或唾調少許,塗在膏上就貼之。

截疳散 

治年深疳瘻瘡大效。

密陀僧 白蘞 白芨 黃丹(以上各一兩) 黃連(五錢) 輕粉(一錢) 腦子 麝香(以上各五分)

上前四味為細末,後四味另研極細,和勻為散。每用或糝或紝瘡口中,以膏貼之。

抵聖散 

治耳中膿經年不愈,及驢涎、馬汗攻焮,瘡瘍、骨疽、疳瘻等瘡。

白礬灰(一兩) 烏魚骨(三錢) 乳香(二錢) 干胭脂 輕粉(以上各一錢) 麝香(五分)

上為細末,或糝或紝,以膏貼之。如有耳膿者,用一字紝耳中。

青金錠子 

治諸惡瘡,膿出不快者,及多年疳瘻瘡,愈而復發。

白丁香 銅青 硇砂 粉霜 輕粉(以上各五分) 麝香 龍腦(以上各一字)

上為細末,麵糊為丸,捻作錠子,每用紝入瘡口中,膿水出快。

白龍散 

主生肌止痛及耳中卒然大痛。

寒水石(四兩,燒半白研) 烏賊魚骨(研) 滑石(以上各一兩,研) 硼砂(三錢) 輕粉(一錢)

上為細末,每用干糝。耳中痛者,油調如糊,滴紝於耳中,痛立止。

桃紅散 

主斂瘡生肌,定血僻風邪。

滑石(四兩) 寒水石(燒,二兩) 小豆粉(一兩) 乳香 輕粉(以上各一錢)

上為細末,每用干糝。血不止者,和燈草貼瘡口上,以帛封之。

檳榔散 

治久患惡瘡,肌肉遲生。

木香 黃連 檳榔(以上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用干糝之。

金黃散

(出管龠生方)

主消腫散毒、生肌止痛。

黃連 大黃 黃耆 黃芩 黃柏 鬱金(以上各一兩) 甘草(五錢) 龍腦(五分,另研)

上為細末,入龍腦研勻。若治濕毒丹腫,新水調掃赤上,或蜜水調如稀糊,用小紙花子貼之。或小油調掃,如久不瘥,熱瘡毒赤,干糝或水調塗亦佳。

生肌散 

主斂瘡,大效。

寒水石(燒) 滑石(以上各二兩) 龍骨 烏魚骨(以上各一兩) 密陀僧 枯白礬 干胭脂 定粉(以上各五錢)

上為細末,用藥干糝瘡口上。

水澄膏 

治熱毒腫痛,大效。

大黃 黃柏 鬱金 天南星 白芨 朴硝 黃蜀葵花(以上各一兩)

上為細末,每用新水一盞半,藥末二錢,攪調勻,候澄底者,去浮水,以紙花子攤於腫焮處貼之。如急燥,津唾潤之。此藥治熱毒赤腫神效。如皮膚白色者,勿用之。

拔毒散 

治熱毒丹腫,遊走不定。

寒水石(生用) 石膏(生用,以上各四兩) 黃柏 甘草(以上各一兩)

上為細末,每用新水調掃之,或油調塗之,或紙花子小貼亦妙,涼水潤之。

金露散 

(出《普降生靈方》)

治時氣熱毒。

寒水石(生用一兩五錢) 黃柏(一兩) 白芨 白蘞 雄黃(以上各二錢五分)

上為細末,無根水調,以紙花子貼,或掃亦妙。

消毒散 

治諸惡瘡,生肌止痛,消毒散腫。

滑石(一斤) 黃柏(二兩) 黃丹(一兩) 乳香(五錢) 輕粉(三錢)

上為細末,每用干糝或燒湯,及下注、臁瘡、風濕、疥癬等瘡,油調塗之。

大檳榔散 

(成子玉方)

治乾濕疥癬。

硫黃 黑狗脊(以上各五錢) 輕粉(一錢) 紅娘子 大檳榔(以上各一個)

上為細末,每用藥末半錢,於手掌中,臨臥時,油調如糊,兩手搓摩極熱,鼻內聞之,及摩擦疥上。隔日再用,甚者不過三上,必驗。

天麻散 

治白禿疳瘡及風毒疥癬。

藜蘆 天麻 狼毒 白芷 菵草 釣苓根 草烏頭 管仲 細辛(以上各五錢) 雄黃(二錢) 輕粉(一錢)

上為細末,每用藥半兩,紙一重綿裹,油三兩,浸三日外,蘸指擦患處。如稍干,添油一兩;添至三兩,換藥。其效如神。

決效散 

治風癢頭瘡。

管仲(三兩) 白芷(一兩)

上為細末,油調塗之。

水銀膏 

治瘑瘡疥癬,無名惡瘡,但是手足瘡疥,浸淫多汁,久而蟲生,塗之神效。

䕡茹(銼) 黃蠟(以上各一兩) 黃連(銼) 蛇床(微炒) 白礬枯 水銀(以上各二兩)

上用臘豬脂七兩熬開,下三件銼藥,煮至焦紫色,去渣,再入黃蠟溶開出火,稍凝,下水銀、礬石攪至勻。每用塗摩。

平肌散 

治諸瘡久不斂者。

密陀僧 花蕊石(二味同煅赤色) 白龍骨(以上各一兩) 黃丹 乳香 黃連(以上各二錢五分) 輕粉(一錢)

上為細末,入乳香、輕粉、黃丹同研令勻。每用干糝。

神黃散 

治一切熱腫,攻焮疼痛。

黃柏末(一斤) 黃丹(二兩,炒紫色) 雄黃(一兩,另研)

上同研勻,每用新水調如糊,敷掃,以小紙花貼,稍干,以蜜水潤之。

博金散 

治下疳蝕臭爛腫痛。

白礬(與密陀僧同為末,相和,於沙鍋內火上炮汁盡) 密陀僧(以上各五錢) 白堊(二錢) 黃丹 輕粉(以上各一錢) 乳香(五分) 麝香(一字)

上為細末,先須另用槐枝、蔥白、鹽、甘草熬湯,淋溻洗一二時,淹干糝上項藥。每用藥先須洗浴,然後糝藥,甚者三五次瘥。

金傷散 

治刀鐮斧傷,僻風止痛生肌。

白芨(三兩) 陳石灰(風化) 桑白皮 黃丹(以上各二兩) 白附子 天南星 龍骨(以上各一兩)

上為細末,每用干貼之。

完肌散 

治證同前。

密陀僧 桑白皮(新者) 龍骨(以上各四兩) 陳石灰(二兩) 黃丹(五錢) 麝香(一錢,另研)

上為細末,干糝之。

定血散 

治證同前。

黃丹(一兩) 烏魚骨 白礬灰 龍骨(以上各二兩) 密陀僧(半斤) 桑白皮(一斤)

上為細末,每用干糝,定血如神。

碧霞錠子 

(太醫陳官寶方)

治惡瘡透不覺疼痛。

銅碌(一兩) 硇砂(二錢) 蟾酥(一錢)

上為細末,軟米飯一處擦勻,捻作錠子粳米樣,每用針刺之,不覺痛者,但有血出,紝一錠子在內,以膏貼之;或作散,以紙捻蘸紝之;亦可臨證看如何宜合用度。

漏蘆湯 

治婦人吹奶初覺。

漏蘆 練實 大黃 黃芩 芍藥 甘草(以上各五錢)

上為粗末,每用三錢,水一盞半,燈草三十莖,同煎至一盞,去渣,溫服,無時。

王粉散 

(出蘇注螵方)

白礬灰 定粉(以上各等分)

上研細末,先洗浴淨,淹干,敷糝之。

香礬散 

治小兒斷臍之後不幹及膿出耳中。

枯礬(五錢) 龍骨 黃丹(以上各一錢) 麝香(少許研)

上為細末,每用干糝之。

紫金散 

治瘰癧久不瘥者。

枯礬(五錢) 砒霜(一錢) 石膽(五分)

上為細末,入黃丹二錢,每用維人瘡口內,以膏貼之。如未破者,灸一兩炷,用聿尾旋調一豆許,安瘡上,以膏貼之,去根自平復。

通耳丹 

(盧全寶傳)

治耳聾。

桑螵蛸 安息香 阿魏(以上各一錢五分) 硃砂(五分) 蓖麻子仁 大蒜 巴豆仁(以上各七個)

上為細末,入二仁與蒜同研爛,為丸,如棗核樣。每用一丸,綿裹內耳中,如覺微痛,即取出。親驗方。

菖蒲錠子

(一名菖蒲散)

治耳中卒痛。

菖蒲 附子(炮去皮臍,以上各二兩)

上為細末,每用油調,滴耳內,立效。

寸金錠子

(太醫陳子寶方)

治療痔疾。

藤黃 雄黃 雌黃 硫黃 輕粉 粉霜 麝香 砒霜 黃丹(以上各一錢) 牡蠣粉 紅藤根 乾漆(以上各五錢)

上為細末,研勻,燒陳米飯和搗為丸,如棗核大。每用一丸,內肛門中,深二寸許,放令定,用新磚球子二個,炭火燒赤釅醋中蘸過,綿裹一個於肛門上熨之,冷即換,上下次之。來日大便下臭敗惡物,除根也。

熏痔散 

威靈仙(三兩)

上用水一斗半,煎至七八沸,去火,就盆上坐,令氣熏之,候通,手淋溻。冷即再暖。

通靈丸 

治耳聾。

松脂(五錢) 巴豆(二十四個,去皮研)

上先將松脂溶開,入巴豆末熬成膏,丸如白頭大,綿裹一丸,塞耳中,覺痛取出毒水為效。

三神丸 

治僧道痔疾,因讀養生必效方,見干義傳僧覺海少年患痔疾,其行業比米霜,緣此飽食久坐,知痔疾者,不必酒色過度矣。故《素問》云: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澼為痔。治之故不同也。

枳殼(炒去穰) 皂角(燒存性) 五倍子(以上各等分)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二十丸,溫水食前服。養生必效方中三味皆單方一味為方,今增為一方,其效如神。

玉芝飲子 

治膈熱,口舌生瘡,咽喉腫痛。

甘草(炙,二兩) 藿香葉 石膏(水飛) 山梔子仁(以上各一兩)

上為細末,每用一錢,新水調下。

平和飲子 

(出《顱囪經》中)

治小兒瘡疹。

人參 白朮 茯苓 甘草 升麻(以上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一二錢。水煎去滓,溫,細細飲之。量歲大小虛實,以意詳之。此藥治諸瘡疼,煩渴不寧者,皆可服之,惟小兒瘡疹尤佳。

玄參丸 

(出僧居泰傳)

治口瘡連年不愈者。

天門冬(去心) 麥門冬(去心) 玄參(以上各等分)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噙化。

犀角散 

活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熱毒時氣。

升麻 桔梗 甘草(炙,以上各一兩) 牛蒡子(炒,四兩)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入竹葉五七片,煎至七分,去渣,細細熱漱,溫即咽之,去渣,熱掃項腫上。

防風散 

治破傷瘡瘍風邪,或身體疼痛、風邪攻注攣急及皮膚搔癢,麻木不仁,頭昏悶,牙關緊,欲成破傷風。

防風(一兩) 藁本 羌活 地骨皮 荊芥穗(以上各五錢)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溫酒調下。

烏金散 

治疳瘻惡瘡。

麝香 蟾酥(以上各一字) 粉霜 硇砂 輕粉(以上各一錢) 銅碌 砒霜 白乾薑 草烏頭 天南星 舶上硫黃(以上各五錢)

上為細末,紙捻紝之,或湯浸蒸餅和為錠子,紝瘡口內,以上膏貼之。

劉守真瘡論

《素問》云:痛癢瘡瘍,癰腫疽疹,瘤氣結核,拂鬱甚者,皆熱;五臟不和,九竅不通,六腑不和,留結為癰。近於火氣,微熱則癢,熱甚則痛,附近則灼而為瘡,皆火之用也。人之瘡腫,因內熱外虛所生也。為風濕之所乘,則生瘡腫。然肺主氣,候於皮毛,脾主肌肉,氣虛則膚腠開,為風濕所乘,脾氣濕而內熱即生瘡也。腫者,由寒熱毒氣客於經絡,使血澀而不通,壅結成腫,風邪不作,即無頭無根,寒血相搏作者,即有頭有根,壅盛則為膿,赤根腫則風氣流潰也。瘡以痛癢,痛則為實,癢則為虛,非虛為寒也,正謂熱之微甚也。癢則美疾也,故火旺於夏,而萬物蕃鮮榮美也。灸之以火,實之以湯,而其癢轉甚者,微熱之所使也。癢去者謂熱,令皮膚縱緩,腠理開通,陽氣得泄,熱散而去。或夏熱皮膚癢,而以冷水沃之,其癢不去,謂寒能收斂腠理,閉密陽氣,鬱結不能散越,怫熱內作故也。瘡瘍皆為火熱,而反腐出膿水者,猶穀肉果菜,熱極則腐爛,而潰為汙水也。潰而腐爛者,水之化也。癰淺而大,疽深而惡,熱勝血則為癰膿也。瘍有頭,小瘡也;疹浮而小,癮疹也;瘤氣赤瘤丹熛,熱勝氣火之色也。

沒藥膏 

治一切癰疽發背,瘡癤,傷折蹊跌壞膿,生肌止痛。又貼灸瘡,極妙。

麒麟竭 明乳香 沒藥(以上各一兩,研) 當歸(去蘆) 木鱉子仁(研) 杏仁(以上各五錢) 油頭髮(二兩) 黃丹(六兩)

上先用油一斤,石器內或沙鍋內露天底煉油令熟,先下木鱉子、當歸、杏仁、頭髮,慢火熬黃焦。油耗五分,離火,用綿離渣不用,再入鍋下黃丹,以新柳篦子十條,旋換攪不住手,候黑色,滴在水中成珠子,硬軟得所,取下火,入三味研藥,再攪勻,瓷盒內盛,放地上,以盆合一宿,出火毒。用時或帛上或紙上攤,一日一換。

必效散 

治久患瘰癧不效,服此藥取效如神。

南硼砂(二錢五分) 輕粉(一錢) 麝香(五分) 斑蝥(四十個,去頭翅) 巴豆(五個,去皮心膜) 白檳榔(一個)

上同研極細,取雞子清二個去黃,調藥勻卻,傾在雞子殼內,濕紙數重糊定,無令透氣,坐飯甑內與飯一處蒸,飯熟取藥,曝乾,研極細末。用時相度虛實,虛人每服半錢,實人每服一錢,並用炒生薑酒下。五更初服藥,至平明取下惡物。如覺小腹內疼痛,便用苘麻子燒灰入沒藥等分,同研細,用茶調下一錢,便入大腸。其取下惡物,如爛肉老鼠兒及新成卵內雀兒,是藥之效。婦人有胎,不可服。

烏金散 

治癰癤腫硬,無頭不變色者。

米粉(四兩) 蔥白(一兩,細切)

上同炒黑色,杵為細末,每用看多少,醋調攤紙上,貼病處,一伏時換一次,以消為度。

抵聖丸 

治男子、婦人頭面手足虛腫。

苦葶藶(不以多少,於火上隔紙炒過)

上杵為細末,棗肉為丸,如小豆大。每服十丸,煎麻子湯下,食前,日進三服。五、七日,小便多,腫消為效。如喘嗽,煎桑白皮湯下,忌生冷醋滑物及鹽。須另丸一等,小丸兒與小兒服,看大小加減與服,煎棗肉湯下。

應效散 

治氣瘻疳瘡多年不效者。

地骨皮(不以多少,冬月自取,只要皮,陰乾)

上杵為細末,每用紙捻蘸紝瘡口內,頻用,自然生肉。更用米飲調二錢,無時,日進三服。又名托裡散。

白金散 

治風攻注毒遍身,及手足生熱瘡疼痛,有黃水出。

桂府滑石

上為細末,先用虎杖、甘草、豌豆各等分,約半兩許,二碗水煎上項三味至一碗,去渣,微熱淋洗瘡,水冷拭乾,上糝滑石末,令通,便睡至明,決愈。

如聖散 

治渾身搔癢,抓之成瘡及癮疹之類。

蠶砂(一升)

上用水二斗,煎至一斗,濾去渣,夜臥避風處淋洗,水冷即拭乾,便睡。

大蛾散 

治刀斧傷。止血定痛生肌。

晚蠶蛾(不以多少)

上為細末,每用藥貼於瘡口上,用綿裹,不須再動,一上便可。

必效散 

治蜘蛛咬著疼痛。

鹽豉(炒乾)

上為細末,每用油調塗之,必效。

蛤粉散 

治湯火燒燙瘡。

蛤礪(燒赤放冷)

上研如粉,每用油調塗之,日三次。

治小兒丹瘤 

木鱉子(新者去殼)

上研如泥,淡醋調敷之,一日三、五次,便效。

治小兒疳口瘡 

天南星(一個,去皮)

上為末,好醋調攤在紙上,男左女右,貼在腳心底,以帛系定,三日外取了,以溫水洗盡腳下藥。

治破傷風 

(並洗頭風藥)

麻黃(一錢,去節) 蠍稍(二錢五分) 蠻姜 草烏頭 黑附子(炮去皮) 白附子 天麻烏梢蛇(好酒浸二夜,去骨,火上炙黃色) 川芎(以上各五錢)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熱酒調下,日進三五服,重者三五日必效。此證只宜早治,但邪氣入臟則難治。有四死證不可治:一頭面青黑色,二額上有汗珠不流,三眼小目瞪,四身上有汗出如油。

烏龍丸 

治遍身風瘡,搔癢疥癬等疾,服之消風散熱,利膈化痰唾,治肺氣不和。此藥推陳致新,去腸垢,治證甚多,要能用度。

皂角(肥者不以多少,炙,刮去皮弦,捶碎,甜水揉取濃汁,去渣,銀石器內熬成膏另放之) 黑牽牛(不以多少,微炒令香熟,碾取頭末)

上將藥末與皂角膏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氣虛者一、二十丸,食後溫水送下。無病氣實人,一、二個月頓一服,取利三、五行,不傷正氣,身體輕健,肌膚光澤,永無風痰疥癬之疾。

紫參丸 

治熱毒瘰癧,腫毒未成者內消,已潰者行膿止痛散腫毒。

麝香(另研) 膩粉(以上各三錢) 紫參 苦參(炒,以上各一兩) 丹參(一兩五錢) 連翹(二兩) 滑石(二兩五錢)

上為末,別用玄參一斤,搗碎,以酒三碗,浸三日,揉取汁,去渣,用皂角子三百個,煨熟,為末,用玄參酒熬皂角子末成膏,和前藥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丸,以黃耆湯下,一日加一丸,至患人歲數即住;如四十則二十,每日減一丸。其瘡自干,已結者,內消也。服此藥大有神效。

萬靈丸 

治腦背疽,並一切惡瘡,初覺一二日。

硃砂 血竭 蓮蕊(以上各等分) 麝香(少許)

上為細末,酒糊為丸,如黃米大,每服七丸,溫酒送下。瘡在上食後,在下食前,不過二服即效。

治眼 

治昏澀,退翳膜。

椒(四兩,去子,合者不用) 甘菊花(二兩五錢) 干熟地黃(二兩,酒浸九蒸九曝)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後細嚼新折米十餘粒送下。

治吹奶

(出仲寬方)

治吹奶及一切惡瘡,初覺一、二日,立效。

生薑(一兩,去皮) 大黃 甘草(以上各五錢) 栝蔞(一個,去皮)

上共搗作一塊,以水半碗同煎至七分,濾去渣,入沒藥、乳香末,共二錢半,通作一服。

治痔瘡 

雄黃(五分,細研) 五靈脂(去石,燒過去煙) 五倍子(炮過,以上各一錢) 沒藥(二錢五分,明淨者) 白礬(半飛半生)

上為細末,研令極細,用紙花子貼瘡口上。

洗痔 

防風 當歸 川芎(以上各等分)

上三味銼細,煎水去渣,令熱溫淋洗瘡,用軟帛印干,敷前藥。

寸金丹 

二名返魂丹,三名再生丸,四名追命丹,五名延壽丸,六名來蘇丸,七名知命丸,八名得道丸。非人勿示此方。若有人患瘡,身未爛者,與三丸服之,嚥下便活。如口噤,但斡開牙關,研下三丸,灌下喉中立生。此方治發背、腦疽、癰腫遍身、附骨腫痛,先覺時飲水口中,煩渴發熱,四肢沉重,身體壯熱。

麝香(一分) 南乳香 烏金石 輕粉 雄黃 狗寶 沒藥(以上各一錢) 蟾酥(二錢) 粉霜黃蠟(以上各三錢) 硇砂(五錢) 鯉魚膽(乾用) 狗膽(以上各一個,乾用) 金頭蜈蚣(七條全者,酥炙黃色) 頭首兒孩兒乳(一合)

上件為末,除黃蠟、乳汁二味,熬成膏子,同和丸,如綠豆大;小兒丸如芥子大。每服一丸,病重者加三丸。白丁香七個研爛,新汲水調送下。用衣服蓋之睡,勿令透風,汗出為度,大段疼痛。如無頭瘡腫,不過三服立效。服藥後食白粥苽,就服大妙。

牙疳藥 

(此藥是京兆惠民局見行經驗方)

治大人小兒。

揀信 青黛 輕粉(以上各一錢) 麝香(五分)

上同為細末,用小油調薄攤紙上,用水捶,捶實收起。每用臨臥以漿水洗淨印干,可瘡口大小,以藥紙封之,至曉去藥紙,漱淨勿令嚥下,大者不過三上,必效。

回瘡蟾酥錠子 

(陝西醫局提舉馬雲卿親傳經驗方)

治疔瘡毒氣攻心欲死,以針刺其瘡向心行處,但覺痛有血處下錠子;若累刺至心側近,皆不痛無血者,急針百會穴,痛有血者下錠子;若無血,以親人熱血代之,猶活三四。況瘡初發,無有不效。大抵疔瘡生於四肢及胸背、頭項、骨節間,唯胸背、頭項最急。初生痛癢不常,中陷如疔蓋,撼之有根,壯熱噁心是也。

天南星 疑冬花 巴豆仁 黃丹 白信(以上各一錢) 獨活(五分) 斑蝥(去頭足十個)

上為極細末,用新蟾酥和藥如黍米大,捻作錠子。每遇疔瘡,先以針刺其瘡,必不知痛,有血出者,下錠子;如覺痛不須再用,若更不知痛,再隨瘡所行處,迎奪刺之,至有血知痛即止。其元瘡亦覺疼痛,以膏藥敷之,膿出自瘥。

用錠子法度:以銀作細筒子一個,約長三寸許,隨針下至瘡痛處,復以細銀絲子內藥於筒內,推至痛處。乳香托裡散(同前所傳)

治一切瘡腫疼痛不可忍。如少壯氣實者,先疏利,後服之大效。

罌粟殼(去槅、蒂、萼,蜜炒,三兩) 當歸 芍藥 川芎(以上五錢) 乳香 沒藥(以上各一錢)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十分,去渣。湯服。病在上者食後,病在下者食前。若未止,即再服。

四聖旋丁散 

(各醫秘傳經驗方)

治疔瘡生於四肢,其勢微者,先以好醋調藥塗上,以紙封之,次服內托裡之藥,其疔自旋出根。

巴豆仁(五分) 白殭蠶 輕粉 硇砂(以上各二錢五分)

上為細末,醋調用之。

天丁散 

(同前秘傳經驗方)

治一切疔瘡及諸惡瘡初生,以藥塗之,急服托裡內消。

山丹花蕊 香白芷(以上各二錢) 牛蒡子根(春採去皮) 天丁(乃皂角刺) 蒼耳芽 大力子(以上各五錢) 雄黃(一兩)

上五月五日,受氣修合,為細末,每用好醋塗紙,封之疔瘡上,有黑甲者,必須胡桃油浸,次塗之自可。

萬應膏 

(同前所傳)

治一切瘡瘍,初生腫焮甚者,無問大小,以膏可腫痕貼之,煎蔥白水熱淋兩焮時,良久再淋,腫消為度。如瘡老不能瘥者,亦收斂聚膿,決然早瘥。

黃柏 芍藥 白芷 黃耆 木鱉仁 杏仁 當歸 白芨 生地黃 官桂 玄參(去皮銼碎) 沒藥 乳香(以上各五錢,研) 白蘞 黃蠟(以上各一兩) 黃芩 大黃(以上各二兩) 黃丹(一斤) 芝麻油(二斤八兩)

上件十四味,入油內浸一宿,絕早入沙鍋慢火熬,用生柳條攪至申時,以焦褐色出火,去粗渣,又以重綿濾過,入丹再熬,旋滴水中成珠子不散者,出火毒絕煙,入乳香、沒藥、黃蠟攪勻,用瓷器收貯,於土內埋七日,取出攤用。

治小兒面湮瘡 

俗云煉銀瘡者,是母受胎之日,食酸辣及邪味過度,多生此瘡。

百藥煎(五錢) 生白礬(二錢)

上為細末,小油調旋,搽之神效。

治赤白口瘡 

大人飢渴不時,小兒失驚,即生口瘡。

生白礬(二錢)

上噙漱之,從瀝頑涎,立效。

治乾濕疥癬 

此是肺受邪毒,運於四肢,久而不散,以生肉蠹。

硫黃(二兩) 生白礬(八錢)

上為細末,油調火炙,抓破塗之,立效。

治湯火燒燙 

無問新舊。

青槐枝(一兩,銼碎) 綠豆粉(一兩,炒黃色) 輕粉(一錢)

上同為細末,油調塗之,止痛減毒。

治破傷風 

手足顫掉不已者。

硃砂(另研) 南星(去臍) 獨活(去皮,以上各二錢) 人手足指甲(燒絕煙,六錢)

上為細末,分作三服,酒調服之,立效。

治破傷 

無問新舊。

石灰

上用一味,驗瘡口大小盡干塗之,不須封裹,神效。

治風狗咬、破傷風 

此病非為小可,乃九死一生之病,可急用之。

好斑蝥(七個,去翅足)

上為細末,酒調服之。於小便盆內,見衣沫似狗形者為效;如無,再服七次。雖無狗形,亦不再發也。此方累試經驗,今附於此。

論炮製諸藥及單方主療瘡腫法

夫藥者,治病之物。蓋流變在乎病,主治在乎藥,制用在乎人,三者不可闕一也。凡用一味炮炙修制及單方主療,該引方書出處,不必隨方標寫。

硃砂

須研細,水飛,濾干。若入膏中者,待熬膏成,稍凝冷,即下急攪,勿令沉聚。大凡石類,一一如此。

雲母

即須用煉成熟粉。曾經婦人手拈者不效。《聖惠方》治湯火瘡,羊髓和膏,塗之神良。《千金方》如治金瘡及諸惡瘡,依上塗敷,大效。

礬石(即白礬)

凡用,須木炭火上枯汁盡。主陰蝕惡瘡,去鼻中息肉,生含咽津,治急喉閉。《肘後方》治耳中卒腫痛,或有膿水者,以筒吹一字於耳中,以綿塞之立效。又治諸毒蟲惡獸咬傷,敷之則瘥。《千金方》以醋煮湯,潰蠍螫立瘥。王氏博濟,治驢馬汁毒傷人,瘡腫痛,和黃丹敷之。《靈苑方》治傷折瘡腫,以沸湯投枯礬漬浴之。《御藥院方》,治陰汗,以枯礬投沸湯中浴之。

水銀

主疥瘻痂傷白禿,入膏,令膏冷凝下之,攪令勻散如星,勿令沉聚。

水銀粉(即輕粉)

主瘰癧,殺疥癬蟲,酒齄風。以羊髓和如膏塗及貼臁瘡,一上可。

石灰

主疥癬、骨疽、金瘡風化者良。《外臺秘要》方治風疹以漿水調熱掃之,隨手瘥。孫真人治疥,淋石灰水溫洗之,千年老者尤佳。

白麥飯石(即粗理黃石)

曾磨刀者佳。凡用,須用釅醋淬之,令屑落醋中者良。亦單用治發背,《神農本草》曰,大凡石類,多主癰疽。

花蕊石

主金瘡止血。合硫黃木炭火炒良,或只刮花蕊石末效。

黃耆

主癰疽久敗瘡,排膿止痛,兼五痔、鼠瘻止渴。《聖惠》、《千金》、《外臺秘要》方,治發背、腦疽,托裡止渴,用黃耆六兩,甘草一兩,銼細水煎,溫服,無時,大效。

葈耳(即蒼耳)

《千金翼方》:疔腫,用根莖葉,炒灰存性,為末,醋泔澱和如泥塗之,一日三易之。三日腫消,根疔自拔出。亦治諸腫,掃之尋瘥。

麻黃

凡用根節煮三沸,掠去沫,曬乾,銼。

黃芩

凡用去腐蘆,揀細實者佳。梅師方:治諸丹,作末,水調掃之。亦治湯火傷。

烏頭、附子

凡用,須炮裂,去皮臍。

半夏

凡用,湯洗七次,去滑。

羊蹄根

主幹癬疥頭禿,取根齧塗之效。《簡要濟眾方》:治癬瘡久不瘥,取新者絞汁,和膩粉為膏,塗之。《千金》、《聖惠》、《外臺》等方,皆治癬,和醋或白礬,或硫黃,塗之愈。

狼毒

主癰疽、惡瘡、鼠瘻。《聖惠方》治癬瘡積年,搔之黃汁出、癢痛,以末敷之,或豬膏和塗瘥。

芭蕉根

主瘡腫。搗根汁塗之良。《百一方》治發背,根汁塗之。

土青木香(即馬兜鈴根)

治頭風、搔癢、禿瘡。

連翹

主寒熱、鼠瘻、癰疽、惡瘡、癭瘤,同甘草服食。

蒲公草

主乳癰。煮汁飲之自消。梅師方敷之亦消。

滑石

本草不言療瘡腫,本體較治諸瘡久不愈,消熱毒腫及金瘡血不止,湯火燒瘡,用之尤良。

白石英

主肺癰吐膿咳嗽及膈上風熱痰、肺瘻、消渴、陰瘻。補五臟。

赤石脂

治瘡疽、痔瘻、瀉利,加芎末等分,粥飲調服一錢重,神效。寒者,加乾薑服。

白石脂

治癰疽,排膿生肌,新生兒臍濕。

雄黃

主寒熱、鼠瘻、惡瘡、疽、痔、死肌、疥癬。

硫黃

主女人陰蝕,疽、痔、惡瘡、疥癬。殺蟲。

雌黃

主惡痂疥、頭禿、下部慝瘡。殺蟲。

磁石

消癰腫,主鼠瘻頸核、喉痛。

密陀僧

主金瘡止血,口瘡疳瘻,面上瘢皯。

伏龍肝

糝主惡瘡,水調掃丹腫,酒調封發背,令內消。

礜石

主寒熱、鼠瘻、惡瘡,蝕肌死。

姜石

搗末,雞子清調,敷疔腫、丹瘤、乳癰。

粗理黃石(堪作碓碾者,即磨刀粗石)

齊·馬嗣明治楊遵彥發背,取此石猛火煅赤,投釅醋中。因有屑落取為末,醋熬如糊,厚塗立愈。大凡石頭,多主癰疽。

爐甘石

主愈瘡止血,治目赤瘡

燈心

主破傷血出,每用貼破上,封之立瘥。

槐根皮

主痔及白皮,煎湯熏浴良,入荊芥尤妙。

地骨皮

主疽瘡經年,以粗皮煎湯洗之,細沫白穰別碾,糝之即瘥。

黃柏

主瘡腫神良,每用去粗皮,塗蜜炙,銼。諸方用作湯漬陰瘡良。搗末,蜜水調,敷腫。

枳殼

凡用,須麩炒去穰,銼。枳實亦同。

厚朴

凡用,須去粗皮,生薑塗制炙微焦,銼。

皂角

凡用,須不蛀者。去黑皮弦子,酥炙黃色,銼。

木鱉子

凡用,去殼。主惡瘡毒腫。孫用和方:治痔用仁,三、五枚研如泥,以沸湯浸用,汗先熏,但通手即浴洗,日三度。

楸樹白皮

單用熬膏,貼癰疽、惡瘡、疳瘻、痔疾;用其白馬牙燒灰,治發背初生,用糝瘡頭上,以膏封之。

兔頭

連皮骨,臘月細銼,瓶中封之百日,塗發腦疽、發背、惡瘡(出《百一方》)

兔腹下白毛

治湯火瘡已破者,先用膠水掃之,後用兔白毛貼之,毛落平復。勝金方治痔,用玩月砂,即兔糞也,和乳香末,酒調三錢,溫服,日三服,即瘥。

凡煉,須煎令沸,掠去沫。《外臺》治陰頭生瘡,以蜜煎甘草末塗之神效。《肘後方》單用塗湯火瘡。

牡蠣

凡用,木炭灰炒通赤,濕地上放經宿方用。經驗方治瘰癧,用牡蠣四兩,玄參三兩,為末,糊丸如梧桐子大。酒服三、五十丸,食後服,藥盡患亦除根。《集驗方》治一切癰腫,水調牡蠣粉掃之,干即再掃,即消,名拔毒散。初虞世治瘰癧,用和甘草末,茶調五錢,服之神效大驗。

蛇蛻皮

諸方用治疔雜惡瘡,十年不較者,全用炒存性,豬膏和塗之,其驗神效。

蜘蛛

《聖惠》治瘰癧,不問新舊,或成瘻者,曬乾為末,酥和如糊貼之,日三度,大效。《千金》治發背瘡,亦治鼠瘻。神良譚氏治贅瘤㾓目,以網絲作線,際根系之,一宿自落。

蜣螂

《聖惠》治一切惡瘡,端午日收干為末者,油調敷之神效。《子母秘錄》治忽得惡瘡,未辨識者,取新者絞汁敷其上大效。古今諸方,治疔瘡欲死者,取蜣螂心腹下度取之稍白者是,以針刺疔瘡當心及四釁,以心塗貼之,百苦立已。經宿,其疔自拔出。大忌食羊肉,多不效。

陳橘皮

凡用溫水浸去白;青橘皮亦然。

枇杷葉

主嘔逆下氣。凡用,去毛刺,甘草湯洗,三葉重一兩者佳。

桃杏仁

凡用,須湯浸去皮尖雙仁,炒銼或研。

無心草

凡用,去蘆苗,煎洗甲瘭疽,神效。

防風

凡用去叉蘆。

藜蘆

凡用去苗。

犀角

凡用,生不曾見火者,即鎊錯為末。

茯苓

凡用,去粗皮,白者佳。

芍藥

亦用白者佳。

牽牛子

凡用,黑成熟者微炒。假如一斤,取頭末四兩。

阅读0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