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某,男,55岁,工人。
初诊:2004年5月11日。主诉:右腰腹部红斑水疱伴疼痛6天。现病史:患者诉6天前无明显诱因,右腰及右腹部出现大片红斑,上有成群簇状小水疱,伴阵发性针刺样疼痛,未做任何处理。现症见:神疲乏力,不欲饮食,食后腹胀,夜寐欠安,大便时溏,小便清长。查体:右侧腰部及腹部皮肤有大小不等的5处红斑,基本在同一水平线上,上有集簇性小水疱,疱壁较松弛,部分水疱以破,渗液较多,糜烂面淡红。舌质淡,苔白腻,脉滑。
西医诊断:带状疱疹。
中医诊断:蛇串疮(脾虚湿蕴证)。
治法:健脾除湿,佐以清热。
方药:除湿胃苓汤加减:苍术,厚朴,茯苓,泽泻,猪苓,滑石,栀子,木通,灯芯草,板蓝根,蛇舌草,甘草。外用矾冰液湿敷加神灯照射。
二诊:上方服7剂,病情好转,水疱基本已结痂,糜烂渗出减少,但仍感神疲乏力和时有轻微疼痛。任用上方加减,佐以活血行气之品。
方药:苍术,厚朴,茯苓,泽泻,黄芪,党参,栀子,木通,灯芯草,板蓝根,蛇舌草,紫草,三七,地龙,甘草。
三诊:服上方10剂,皮损结痂脱落,遗留色素沉着,已不疼痛。临床治愈。
按:该患者乃脾虚湿盛,外溢肌肤致病,为湿重于热证,故治宜健脾利湿,佐以清热,用苍术、厚朴、茯苓健脾利湿行气,泽泻、猪苓、滑石使湿邪从小便而去,栀子、木通、灯芯草泻心火,板蓝根,蛇舌草清热解毒。配合矾冰液加神灯照射,有收敛止痛的作用,可促进水疱的吸收。二诊时湿邪已弱,但脾虚未健疼痛仍有,故去猪苓、滑石加黄芪、党参、紫草、三七、地龙,以补益脾气,行气化瘀止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