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某,女,33岁,2007年9月24日初诊。
患者于3周前躯干、四肢部位出现红色斑疹伴轻度瘙痒,经某医院诊断为玫瑰糠疹,并进行治疗。
刻诊:躯干、四肢可见若干椭圆形大小不等之淡红色斑疹,长轴与皮纹平行,稍有细薄鳞屑,偶见瘙痒,舌红少苔,脉细。陈老曰:此为血络不通之象。
处方:丹栀逍遥散加味
丹皮 15g 当归 10g 白芍 15g柴胡 15g 茯苓20g 升麻 15g薄荷 10g 白术 20g 甘草 10g 生地 20g 生姜 10g 焦栀子 10g
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3剂
患者4日后复诊,自述服药3剂以后,疹消痒停。
侍诊心得:玫瑰糠疹是一种红斑鳞屑性皮肤病,西医认为发病原因不明,可能与病毒(如柯萨奇B组病毒)感染有关。此病相当于中医的风热疮,大多由于血热受风而成。陈老在临床中主要以看内科杂证为主,偶有皮肤科、五官科 、眼科的患者(大多为辗转治疗无效的)来就诊,望着病人求疾得愈的殷切之情,陈老也不忍推托,虽不如专科医生诊断明确,但严格按中医理论辨证施治,四诊合参,也良多获效。
以皮肤外科为例,先生认为:脏居于内,形见于外,有诸内必形诸外,三焦膜腠联系了脏腑内外,发于皮肤的疮疡,多是内在脏腑功能失调的外部征兆。《外科启玄》也说:”凡疮疡,皆由于五脏不和,六腑壅滞,则令经脉不通而生焉。”故治疗此类疾病当从整体观出发,令五脏营卫通畅;既然局部皮肤出现改变,那么也与血络挛急有关,又宜舒缓经脉,才与病变机理相符。
此案的淡红色斑瘆,为血络不通之征;细薄鳞屑,为血虚生风之象;瘙痒一症,一因血络不通,二因风邪侵扰。此证当属血热内盛,外受风邪,闭塞腠理所致。治当清热凉血,祛风透邪,方用丹梔逍遥散合生地。方中丹皮、生地其性寒凉,功擅凉血,针对血热;白芍、甘草柔肝缓急,针对血络挛急;当归、丹皮一温一凉,功能活血,针对血滞。数药同用,是为血络不通,气郁化热而设。
由于患者疹色偏淡,且舌红脉细,符合血虚有热之象,故加入生地以凉血养血。栀子,味苦善清泻三焦及心之火,《本经》称其可治疮疡,少佐本品兼顾气分之热。柴胡、薄荷、升麻、生姜透邪祛风。白术、茯苓俱能健脾除湿,一以燥湿为主,一以利湿为主,配伍令中焦健运,水津得以通调。
按语: 此案反映了陈老非常重要的学术思想,一是气血津液同调。五脏六腑宜通是其生理病理共性,气血津液是流通五系中的基础物质,这些物质都是凭借流通形式,达到摄纳、生化、输布、外泄目的。如果气血津液流通不利,即可形成气滞、血郁、津凝、液结之病理产物。故治疗疾病时当考虑气血津液的相互关系,气病兼治津与血、血病兼治气与津、津病兼治气与血。
案中所用术、苓与他药伍用寓有气血津液并施之意。二是治病顾及脉络与三焦。《内经》谓:”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心系血络遍布全身,无处不有,是营血环流之路;三焦膜腠遍布全身,无处不包,是卫气运行之所。气血津精环流全身,只有脉络、三焦两条通路。三焦是气血津精升降出入之枢,通调少阳三焦津气,也可治疗血液病变。本案除用白芍、甘草缓急柔络,针对脉络外,尚用柴胡行气疏肝,以开膜腠之郁;术、苓运脾行津,以畅三焦之水道。在消除病因的基础上,脉络与三焦共治,则痒疹可愈。(本文摘自《陈潮祖医案精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