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渭川运用益气化瘀法治疗红斑狼疮医案

来源:子阳医馆

杨某,女,42岁。初诊日期:1974年10月1日。1972年6月面部发生圆形红斑两处,发热,关节痛,经某医院诊为”红斑性狼疮”,曾用激素和中药治疗。1973年春复发日渐加重。现症:两颧有圆形红斑,卧床不起,心累气短,畏寒神怯,自汗乏力,腰身疼,两膝关节疼痛,畏日怕光,晒后则身痛更甚,心烦懊农,肢软浮肿,腹胀纳少,月经量少色淡,面唇指甲淡白,便结溲黄,舌淡苔自,脉细缓。

辨证:气血脾肾皆虚,瘀血阻滞经络。

治法:益气化瘀、温肾填精,健脾除湿兼清瘀热。

方药:①党参30克 鸡血藤18克 生黄芪60克 桑寄生30克 菟丝子15克 熟附片(先煎二小时)24克 补骨脂12克 地鳖虫10克 地龙15克 炒蒲黄10克 北五味12克 槟榔6克 糯米草60克 海金砂12克 蜈蚣2条 鸡内金10克 紫草6克

②草药七味:白花蛇舌草60 克半枝莲30克 克大年(石见穿)30克 无花果60克 瞿麦根15克 隔山撬15克 苦荞头15克以上

①②方同煎,每周6剂,连服二周。

10月18日(二诊):服上方后,能起床散步,已不畏日晒,能步行就诊。上述诸证缓解,舌质红润,苔薄,脉平缓,前方继服一月。

11月20日(三诊):痛已缓解,精力充沛,仍以原方两月量,制成蜜丸与服,1975年2月经原医院复查未见”红斑性狼疮细胞”,停药恢复原工作。(冯显逊整理:王渭川运用益气化瘀法的经验,《中医杂志》4112,1981)

评按:红斑性狼疮是胶原病中的一种,西医作为内科病证对待。临床分局限性盘状和系统型两型。祖国医学一般认为其发病多与”阴虚”有关。本案两颧圆形红斑,全身症状重笃,显示脾肾两虚,瘀血阻滞经络,郁而化热,治以益气化瘀,健脾补肾,兼清瘀热。处方一的特点是温、清、补、消并施,而配方中虫类药和草药糯米草的应用,加强了解毒消肿、通瘀活络的效能;处方二所用七味药亦颇有特色,其中如石大年,功能清热解毒,活血镇痛,隔山撬健胃消积、解毒消肿:苦荞头健脾利湿……。方治力求在纷错危重的病况下,各个击破,转危为安。立方遣药反映了王氏独到的经验和胆识。

阅读2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