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某,女,15岁。
初诊日期,1973—11—29。
主诉:每年秋冬脸面或手背出现红斑已5年。
现病史:5年前,冬天开始于脸面额部出现2片红斑,约经过1个月后消退,以后每年秋冬二季即复发,多发于颜面及手背,有时1年发作2~3次。今年2月份又复发。
查体:双手背可见类圆形暗红色斑丘疹多片,如钱币大小,中央起疱如虹彩样,脉弦细,舌质淡,苔薄白。
诊断:多形性红斑(中医:猫眼疮)。
辨证:风寒外袭,营卫不和。
治则:升阳散风,和营和血。
处方:升麻9g,羌活9g,防风9g。当归9g,红花9g,赤芍9g,连翘9g,白芷6g,甘草6g。服药5剂。
二诊(12月6日):手背红斑,基本消退。胃纳欠佳,宗前方加陈皮9g。茯苓皮9g。煎服5剂,皮疹完全消退。1975年8月追踪来诊,诉1974年又发作2次,按上方服2剂后即见消退。
按语:本病的发生不仅与气候有关,且与体质、脏腑功能、感受邪气等也有关。从临床的皮损呈鲜红色、紫红色和虹彩状色,以及好发于手足背和四肢的伸侧部位,严重者波及颜面、全身、甚至口腔黏膜等的表现来看,按中医辨证与心脾密切相关。凡心脾久郁湿热或心脾素虚,感受风热或风寒之邪。必然引起营卫失调。气血凝滞,运行不畅,脉络受阻,郁于肌肤而成斑。抓住”血瘀”这一主要矛盾,分别与益气、散寒、清热、解毒、祛湿、琉风等法配合应用,可收到较好的疗效。若皮损多发秋冬季。疹色紫暗,四末不温,形类冻疮,舌淡脉细者为寒证。本例患者即为素体不足,风寒外袭。营卫不和所致,故治以升阳散风,和营和血,5剂乃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