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某,女,24岁,未婚,哈市毛织厂工人。
病史: 1967年7月经友人赵某介绍乘车到韩老家中求诊。当时病人由两人搀扶入室,面部戴口罩遮盖,落座后,病人气喘不得续息,休息一刻,询问病史,女孩泪水流下……听完一段诉说,韩老得知,3年前患者曾患一次高热病,此后时觉周身不适,乏力,继而面部红斑时隐时现,去医院诊治,初期按皮肤疾病治疗,用过激素类软膏擦抹,当时收效。半年前全身症状加重,面部斑已至鼻甲,故住院系统检查,确诊为 “红斑狼疮”。中西药治疗数月无效,1周前眼见同病房患友死于此病,遭受打击,因此出院,求于韩老诊治。望其形体消瘦,唇色深红,舌质暗红,切其脉象弦而有力。问其症状,自诉手足干热,心烦少寐,月经提前,脸部瘙痒,周身关节疼痛。
辨证与治法: 韩老认为该病应属火热为患,予以清热凉血、活血解毒之法。
方药: 金银花20g,生地20g,赤芍15g,牡丹皮15g,怀牛膝15g,苦参15g,蒲公英20g,紫花地丁20g,天花粉15g,当归15g,连翘15g,黄芩15g,栀子10g,甘草10g。
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嘱其服用10剂再诊,避免感受风寒,忌食辛辣食物。
方中以生地清热凉血,养阴生津。赤芍活血散瘀,《滇南本草》 言: 赤芍 “行血,破瘀,散血块,止腹痛,攻痈疮”; 该药味苦性凉,为凉血活血、调经之要药。牡丹皮苦凉泄热,辛通散瘀,凉血热而不致瘀滞,散血滞而不致妄行,故被称为血热血瘀之良药。以上三药相伍共清血中之瘀热而不伤其阴液。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四药具有生浮宣散之力,流通气血,治十二经血凝气聚,主一切热毒,均为治热毒疮痈之要药。苦参清热燥湿,苦能泻火以断热之源。当归、怀牛膝补血活血,行血逐瘀。天花粉清热生津,消肿排脓,《本经》曰: 天花粉”主消渴,身热,烦满大热,补虚,安中,续绝伤”。甘草清热泻火,调和诸药。全方共奏清热解毒、凉血活血、消痈散结之功,亦符合 “热者寒之” 之意。
二诊: 患者虽体虚仍现,但能自行漫步,手足干热、心烦均有所减轻,面部红斑见暗,表面上出现皮屑,大便略稀,并心悸失眠,食欲不振,唇舌红,脉弦力弱。此时热势稍退,虚证已显,恐苦寒损及脾胃,遵古训 “衰其大半而止”,再以清热之剂缓缓医之,同时兼顾他病,扶助气血。
金银花20g,连翘15g,生地20g,白芍15g,牡丹皮15g,苦参15g,天花粉15g,当归15g,山药20g,白术15g,酸枣仁20g,黄连10g,阿胶 (冲服) 10g,甘草10g。
每日1剂,嘱其再服10剂。
三诊: 体力有所恢复,食欲有所增进,虚烦少寐明显缓解,二便正常,红斑日见浅淡,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而无力。月水来潮,周期基本恢复正常,经行4天,血量不多。此为热邪消退,病见好转之象。继守上方加减变化,西洋参10g,生地20g,白芍15g,当归15g,牡丹皮15g,山药20g,酸枣仁20g,金银花20g,连翘15g,黄连10g,阿胶 (冲服) 10g,甘草10g。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嘱其服数十剂再诊。如有其他变化随时来诊。
四诊: 时过月余,患者再诊,精神饱满,已摘去口罩,面部红斑隐隐可见,瘙痒已除,食欲尚好,余证已不明显,观其舌质红润,苔薄白,查其脉象和缓。虽病证大有转机,但万万不可轻视,调下方服之,西洋参10g,生地20g,白芍15g,麦冬15g,枸杞子20g,怀牛膝15g,当归15g,牡丹皮15g,山药20g,知母15g,连翘15g,甘草10g。服法同前。
五诊: 患者自觉诸证悉除,体力恢复如3年前,月经已按周期行止。问是否还需服药。韩老说: “此乃重证,不可掉以轻心,药虽苦,但可保全性命。” 韩老又以上方加减,党参20g,黄芪20g,生地20g,白芍15g,麦冬15g,枸杞子20g,怀牛膝15g,当归15g,牡丹皮15g,山药20g,连翘15g,甘草10g。令其再服1个月,而后改服丸剂。先后共用药半年之久,终于痊愈。1974年结婚,30年未见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