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某,男,48岁。
初诊∶1963年11月15日。
主诉及病史∶20多天前,左侧睾丸肿硬,阵阵抽痛,阴囊逐渐肿大漫及两侧,且伴有全身不适感。发病后2周就诊时,诊为”化脓性睾丸炎”而收住院治疗。经西药治疗十余天,局部肿痛不减,遂到我院门诊治疗。
诊查∶就诊时,身无寒热,口干不思饮,阴囊坠痛连及小腹部,腰膝酸软无力,行路困难,饮食尚可,大便干燥。面色胱白,痛苦表情。阴囊肿大如两拳大小,向左侧明显偏坠,皮肤微红,扪之灼热;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明显压痛;步履艰难,必须双手下托阴囊。白细胞计数17000/mm³,中性粒细胞81%,淋巴细胞19%。舌苔薄白,舌质淡。脉象沉细稍数。
辨证;此乃湿热下注,气血雍滞。
治法∶治当解毒软坚,活血消痈。
处方;夏枯草10g紫草10g丹皮10g草红花10g桃仁10g赤白芍各12g泽兰叶10g木通6g三棱10g莪术10g小茴香6g
外用∶紫色消肿膏。
组成∶紫草15g升麻30g贯众6g赤芍30g紫荆皮15g当归60g防风15g白芷60g草红花15g羌活15g芥穗15g荆芥15g儿茶15g神曲15g
制法;共研细面,过重罗,每120g药面加血竭花面3g、山柰面6g、乳没12g,凡士林120g,调匀备用。
功用∶活血化瘀,软坚消肿,止痛。
主治∶慢性丹毒,流注,结节性红斑(瓜藤缠),新生儿头皮血肿(头宣)。
注意事项∶毒热性肿胀勿用。
二诊∶11月18日。左侧阴囊肿痛稍减,局部皮肤微红。原方去三棱、莪术,加党参6g、熟地10g、石斛10g以补气养阴。
三诊∶11月21日。服上方药3剂后,阴囊肿块微痛,皮肤色红,按之局部变软,有成脓欲溃趋势,故于上方加生山甲10g,以助其溃破。
四诊;11月28日。左侧阴囊下方于两天前自行破溃,疮口约1cm,流稀脓水较多,肿胀明显消退,疼痛减轻,改服犀黄丸30g,分12次服,日服3次。
五诊∶12月10日。经用药后,局部有痒感,阴囊疮口已无脓水,肿块软化,肿胀渐消,疼痛已止。继服上方药,并嘱注意饮食起居,经调理数日后痊愈。1964年10月随访,1年余未复发。
按语:化脓性睾丸炎属于中医子痈范围。多因肝肾阴亏兼有湿热下注而致。单侧或双侧均可发生。例一毒热壅盛,所以开始重用清热解毒,佐以以活血消肿,热象逐渐消;进而加强活血透托之力,用炒皂刺、红花、归尾,旨在促使其或溃或散。结果未溃,消到一定程度后肿块比较坚硬,所以用三棱、莪术化瘀软坚散结;因其多为湿热下注而诱发,故用黄柏、白术以清热健脾利湿。例二病程稍长,热象不明显,气血雍塞、经络阻滞的征象较为突出。所以开始就以活血消肿、软坚散结为主,佐以解毒;待其气,血流通,肿痛稍减,而见气阴两伤之象,加用党参、熟地、石斛补益气阴以扶正。因其正不抗邪,肿势欲溃,因势利导,加生山甲以求速渍。结果药后破渍脓出,肿势得减,毒随脓解。两例患者均配合使用过活血行瘀、解毒消痛的犀黄丸,从治疗结果看,还是起了一定的作用。例一毒热虽重,但抓得紧,治得早,突出清热解毒,所以病势虽猛,由于患者年轻,体质较好,犀黄丸配合使用的及时而量足,所以未溃而内消。例二虽因病程较长,患者年龄大,体质较差,但在用药上开始不过分突出解毒清热,并于后期配合犀黄丸,所以病势虽缓而自溃治愈。医家治痈肿”以消为贵”,可以说是很重要的临床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