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某,男,33岁,农民,山东兖州县人。因右下肢麻木疼痛、间歇跛行2年,加重半年,于198年11月16日入院。
自述近2年来经常冒寒涉水劳动,后觉右下肢膝关节以下麻木、疼痛、发凉,遇寒冷或劳累后加重,尤以足趾末端为甚且不耐劳累,走路间歇跛行。今夏季右脚第五趾被石块碰伤,创面久不愈合,且溃烂、流脓水,疼痛不已,夜不能寐。在当地医院诊断为脉管炎,曾行多种综合治疗,并切除第五趾,经半年治疗,病情日甚,疮口不收。诊见:患者表情痛苦,常抱膝而坐,需扶双拐而行,舌淡,苔白,脉沉细。局部所见:右膝关节以下肌肉萎缩,皮毛枯燥,踝关节以下皮肤颜色青紫、花白相间,趾端青紫,第五趾缺如,且有直径约2cm大小之溃烂疮面,有少量清稀分泌物,但无红肿,扪之右膝关节以下皮肤温度较左侧低,末端尤甚。右脚足背动脉搏动消失,左侧如常。实验室检查:尿糖、血糖均(一)。
诊断: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脱疽)。
辨证:病由脾气不健、肝肾不足,寒湿侵袭、凝滞脉络痹塞不通所致。治以温经散寒,益气活血通脉,方选阳和汤加味。
药用:熟地15g,黄芪20g,白芥子、麻黄、干姜、熟附子、肉桂各6g,鹿角霜9g,当归15g,赤芍、甘草各10g,鸡血藤20g,水煎,日1剂,分2次服,并每晚用残余药渣熏洗患部。
用药10剂,局部症状改善,疼痛减轻,夜已能寐,遂索方要求出院治疗。半月后复查,疮面已结痂,疼痛基本消失,足背动脉微微可及,行走已大致如常。继用原方半月,结痂脱落,疤痕干燥,劳动力恢复。除劳累后稍有麻木外,余症消失,获临床痊愈54
按: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属难治病,主要病机是由于阳气不足,寒凝血瘀,经脉闭塞,气血不通,故温经散寒、益气活血通脉是其治疗大法,临床首选阳和汤治之阳和汤为治疗阴性疮疡的代表方,方中重用熟地补养阴血;麻黄通阳散寒,用量宜轻;鹿角霜代鹿角胶可通血脉,祛瘀滞;肉桂、千姜温阳散寒其力不足,故加附子,既增温阳之力,又引药达下焦,逐在里之寒湿;病人气之不足,非阳和汤所能及,故加用党参、黄芪以增补气之力;川芎、当归、鸡血藤补血祛瘀,疏通血脉,使下肢血流量增加。再用药渣熏洗局部,借助药物残余之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祛除瘀血,清洗疮面。如此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内治与外治相结合,局部与整体相结合,临床获意外之奇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