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某,女,22岁,北京人。
初诊:2002年5月10 日。
主诉:月经错后半年。
现病史:该患者13岁月经初潮,经期为5天,周期为28~32天。近半年来月经常错后7~10天,痛经,经量多,并有两月行经一次,伴见腰痛,手足不温。平素生活不规律,晚睡晚起,嗜食冷饮。末次月经为4月28日,本次错后8天。舌质暗,苔白,舌下脉络瘀滞,脉弦细。
海淀妇幼保健医院B超提示子宫附件无异常。经治无效,故来我院就诊。
病机治则:寒凝血瘀,冲任失调;治宜温经散寒养血。
方药:温经摄血汤加减。
熟地黄15g 炒白芍20g 川芎10g 炒白术15g 柴胡6g 五味子6g 川断15g 肉桂6g 当归12g 香附10g 高良姜10g 吴茱萸6g 山萸肉15g 桑寄生30g 焦三仙各15g 炙甘草6g
15剂,水煎服,日2次。并嘱其生活规律,忌食生冷。
二诊:2002年5月26日。服上药后腰痛、手足不温减轻。舌质暗红,舌下络瘀,脉弦滑。月经将至。以上方加炮姜炭6g,坤草30g,艾炭10g,再服15剂;同时加服艾附暖宫丸。
三诊:2002年6月12日。月经于5月31日来潮,本次错后3天,痛经减轻,经量多,有血块,余症均减。仍宗前法,上方加丹参15g,继服15剂。
四诊:2002年7月5日。月经于7月1日来潮,本次错后2天,痛经程度减轻,血块及经量均减少,腰痛、手足不温等症已无。舌质红,苔薄,舌下络瘀减轻,脉弦滑。因临近假期,配丸药以巩固,方药如下:
熟地黄30g 党参30g 川芎15g 炒白芍50g 炙甘草10g 香附20g 川断30g 炒白术30g 五味子15g 柴胡10g 肉桂10g 当归30g 砂仁10g 山萸肉30g 菟丝子30g 枸杞子30g 桑寄生30g 坤草30g 丹参30g 阿胶15g鹿角胶30g
【按】本案患者系在校大学生,生活不规律,嗜食冷饮,乃成此寒凝血瘀之月经后期。魏教授选用傅青主之温经摄血汤加减。傅青主谓:”妇人有经水后期而来多者,人以为血虚之病也,谁知非血虚乎!盖后期之多少,实有不同,不可执一而论。盖后期而来少,血寒而不足;后期而来多,血寒而有余。夫经本于肾,而其流五脏六腑之血皆归之,故经来而诸经之血尽来附益,以经水行而门启不遑迅阖,诸经之血乘其隙而皆出也。但血既出矣,则成不足。治法宜于补中温散之,不得曰后期者俱不足也。方用温经摄血汤。”方中再加入当归、香附、高良姜、吴茱萸以温经养血;山萸肉、桑寄生以补肾强腰膝;丹参、坤草以化瘀;炮姜、艾炭以温经散寒;焦三仙、炙甘草以和胃。调治2个月后月经已调,继以丸药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