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学辑要
ABUIABACGAAg48jcwAYogJCx5AYwwwM4_gQ

《脉学辑要》,日本医家丹波元简著,三卷。卷上总论阐述脉学理论;卷中引述二十八脉体象、主病,汇众说之精华;卷下列述妇人脉、小儿脉及诸怪脉。本书辑古今脉学之论于一帙,集众家之长于一炉,抒发己见,总结了日本宽政以前的脉学经验,创新和发展了脉学理论,不失为学习、研究脉学较为重要的参考书。现存日本宽政七年乙卯(1795)江户万笈堂刊本聿修堂藏板影印本、清光绪十年甲申(1884)杨守敬据日本文化三年至天保十年刻本所撰的《聿修堂医学丛书》飞青阁藏板、清光绪十二年丙戌(1886)李氏芝轩校刊本、清光绪二十三年丁酉(1897)文芳堂藏板、清光绪三十年甲辰(1904)文汇堂新刊本、1935年上海中医书局皇汉医学编译社《聿修堂丛书》铅印本。本部底本聿修堂刊本(国立公文書館掃描本);收錄於《皇漢醫學叢書》第十冊,上海中醫學院出版社據1936年世界書局鉛印本校勘翻印,1993年。

丹波元简,为丹波家族移日之第三十六代,生于日本宝历五年(1755年),卒于文化七年(1810年)。字廉夫,号桂山、栎窗,中名刘桂山,法号本觉文懿孝宪居士。日本著名汉医学家,其生性聪慧,博览群书,涉猎书目甚广,不仅对中医经典著作熟读心传,对经史子集,如字书、诗词歌赋,史书、地理等等多有涉猎,医文皆精,中日皆负盛名。浅田惟常称其“性高雅,澹于势力,酷好读书。凡古今文字,言涉及医事者,悉推其根柢而究之。…元简之书出,海内讲医籍者,识所率由,而前世粗梗武断之风始除。”元简自幼随父元德学医,得其父庭训,同时又师事儒学大师山本北山、井上金峨等学习儒家的经学,二者均重视训诂与考据,给丹波元简以很大影响,其对当时的各种稀有医学书籍和重要文献资料进行了校对和考证整理,著书如《素问识》《灵枢识》《伤寒论辑义》等无不贯彻考据精神与训诂方法。他以这些著作成为日本江户中期考据学派的执牛耳者,也被后来的医经考据训诂专家奉为高山仰止的泰斗。丹波元简于安永六年(1777年)初次谒见幕府将军德川家治。宽政二年(1790年)松平定信设医事疑难试之,元简当即引经据典、深入浅出予以剖析,博得松平定信高度赏识,于同年11月拔擢为奥医师,后晋升为侍医兼叙法眼。次年10月为跻寿馆助教,讲授《素问》等医籍,颇受好评。宽政十一年(1799年),元简被正式任命为将军家齐的侍医。享和元年(1801年)遴选医官,元简所荐者未能入选,而入选者皆是后宫所推无能之辈,有感而发忤言,因此获罪罢免了奥医师之职,降为普通医师,同时禁闭百日,尔后专心致力于修订旧作,“不遑宁处,唯每灯火可见之候,取壮时所笔记,为之编划”,著述《医賸》。文化七年(1810年),丹波元简再一次被任命为奥医师。元简一生医著丰富,撰有《金匮玉函要略辑义》《伤寒论辑义》《素问识》《灵枢识》《素问记闻》《难经疏证》《观聚方要补》《扁鹊仓公列传汇考》《脉学辑要》等三十余部,对中医典籍的传承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亦为后世的汉方医学界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财富,颇有学术价值。其子丹波元胤和丹波元坚亦得其心传,以医术闻名于世,出版诸多医书。另,丹波元简作为跻寿馆的主人亦教育了不少的学生,桃李满天下。

脉学辑要
序夫判陰陽表裡於點按。斷寒熱虛實於分寸。洵方技之切要。最所為難焉。故曰脈者醫之大業也。今夫醫士。孰不日診百病。月處千方。而方其診病者。訊脈象如何。浮沉數遲大小之外。鮮識別者。況於洪大軟弱牢革之差。茫不能答。或一狀而眾醫異名。或殊形而混為同候。此其故何也。蓋嘗究之。從前脈書。叔和而降。支離散漫。殆無統紀。如元明數家。乃不過因循陳編。綴緝成語。一二稽駁偽訣之誤也。寸關尺三部。配五藏六府。內經仲景...
卷上總說朱奉議曰。凡初下指。先以中指端。按得關位。掌後高骨為關。乃齊下前後二指。為三部脈。前指寸口也。後指尺部也。若人臂長。乃疏下指。臂短則密下指。(活人書)汪石山曰。揣得高骨。厭中指於高骨。以定關位。然後下前後兩指。以取尺寸。不必拘一寸九分之說也。(脈訣刊誤附錄)案二說。原於脈經分別三關境界脈候篇。楊仁齋曰。凡三部之脈。大約一寸九分。人之長者。僅加之。而中人以下。多不及此分寸也。究其精微。...
卷中浮十八難曰。浮者。脈在肉上行也。滑伯仁曰。浮。不沉也。按之不足。輕舉有餘。滿指浮上。曰浮。(診家樞要)張介賓曰。大都浮而有力有神者。為陽有餘。陽有餘。則火必隨之。或痰見於中。或氣壅於上。可類推也。浮而無力空豁者。為陰不足。陰不足。則水虧之候。或血不營心。或精不化氣。中虛可知也。若以此等為表證。則害莫大矣。其有浮大弦硬之極甚。至四倍以上者。內經謂之關格。此非有神之謂。乃真陰虛極。而陽元無根...
卷下婦人孫思邈曰。凡婦人脈。常欲濡弱於丈夫。張路玉曰。古人雖有女子右脈常盛。及女脈在關下之說。要非定論。其病惟經候胎產。異於男子。他無所殊也。案何夢瑤曰。古謂男脈左大於右。女脈右大於左。驗之不然。蓋人之右手。比左手略大。脈亦應之。而右大於左。不論男女皆然也。惟男兩尺恆虛。女兩尺恆實。差不同耳。此說亦未必也。素問腹中論。帝曰。何以知懷子之且生也。岐伯曰。身有病。而無邪脈也。張景岳注曰。身有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