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外经》是一部古代医学典籍,与《黄帝内经》并称为中医经典。相传是黄帝时代的名医俞跗撰写,并由仓颉、雷公、岐伯等贤者整理完善。书中内容博大精深,涵盖了外科手术的精湛技艺,并深入探讨了阴阳五行、颠倒之术以及长生不老等奥秘,被赞誉为“起死回生之法”。
关于《黄帝外经》的成书时间,学术界存在两种主要观点:一种认为它可能成书于西周时期,国家政权集中和社会稳定有利于知识的整理和传承;另一种则认为它成书于战国时期,当时思想大碰撞,各种学说争奇斗艳,才有可能产生如此深奥的医学典籍。此外,《汉书·艺文志》明确记载了《黄帝内经》十八卷和《外经》三十七卷,进一步确认了其历史地位。
《黄帝外经》的内容包括独特的医学观点和治疗方法,对当时的医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清代医家陈士铎在其著作《石室秘录》中提到了《黄帝外经》,并将其内容与《黄帝内经》相提并论,认为两者都是中医发展的根基。20世纪80年代,学者梅自强通过对《外经微言》的研究,认为该书可能就是失传已久的《黄帝外经》,并对其中暗示、隐语及比象等进行了详细解释,使得这部古书重新受到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