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外经
ABUIABACGAAgifKcwAYoje27xwcwwgM49gQ

‌《黄帝外经》‌是一部古代医学典籍,与《黄帝内经》并称为中医经典。相传是黄帝时代的名医俞跗撰写,并由仓颉、雷公、岐伯等贤者整理完善。书中内容博大精深,涵盖了外科手术的精湛技艺,并深入探讨了阴阳五行、颠倒之术以及长生不老等奥秘,被赞誉为“起死回生之法”‌。

关于《黄帝外经》的成书时间,学术界存在两种主要观点:一种认为它可能成书于西周时期,国家政权集中和社会稳定有利于知识的整理和传承;另一种则认为它成书于战国时期,当时思想大碰撞,各种学说争奇斗艳,才有可能产生如此深奥的医学典籍‌。此外,《汉书·艺文志》明确记载了《黄帝内经》十八卷和《外经》三十七卷,进一步确认了其历史地位‌。

《黄帝外经》的内容包括独特的医学观点和治疗方法,对当时的医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清代医家陈士铎在其著作《石室秘录》中提到了《黄帝外经》,并将其内容与《黄帝内经》相提并论,认为两者都是中医发展的根基‌。20世纪80年代,学者梅自强通过对《外经微言》的研究,认为该书可能就是失传已久的《黄帝外经》,并对其中暗示、隐语及比象等进行了详细解释,使得这部古书重新受到关注‌。

黄帝外经
第一卷陰陽顛倒篇第一黃帝聞廣成子窈窈冥冥之旨,歎廣成子之謂天矣。退而夜思,尚有未獲。遣鬼臾區問于岐伯天師曰:帝問至道于廣成子,廣成子曰: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汝形,無搖汝精,無思慮營營,乃可以長生。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汝神將守汝形,形乃長生。慎汝內,閉汝外,多知為敗。我為汝遂於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陽之原也。為汝入於窈冥之門...
第二卷媾精受妊篇第十雷公問曰:男女媾精而受妊者,何也?岐伯曰:腎為作強之官,故受妊而生人也。雷公曰:作強而何以生人也?岐伯曰:生人者,即腎之技巧也。雷公曰:技巧屬腎之水乎,火乎?岐伯曰:水火無技巧也。雷公曰:離水火又何以出技巧乎?岐伯曰:技巧成於水火之氣也。雷公曰:同是水火之氣,何生人有男女之別乎?岐伯曰:水火氣弱則生女,水火氣強則生男。雷公曰:古雲:女先泄精則成男,男先泄精則成女。今曰:水...
第三卷膽腑命名篇第十九胡孔甲問于岐伯曰:大腸者,白腸也,小腸者,赤腸也,膽非腸,何謂青腸乎?歧伯曰:膽貯青汁,有入無出,然非腸何能通而貯之乎,故亦以腸名之。青者,木之色,膽屬木,其色青,故又名青腸也。胡孔甲曰:十一臟取決於膽,是腑亦有臟名矣,何臟分五而腑分七也?岐伯曰:十一臟取決於膽,乃省文耳,非腑可名臟也。孔甲曰:膽既名為臟,而十一臟取決之,固何所取之乎?岐天師曰:膽司滲,凡十一臟之氣得膽...
第四卷脾土篇第二十八少師問曰:脾為濕土,土生於火,是火為脾土之父母乎?岐伯曰:脾土之父母,不止一火也。心經之君火,包絡、三焦、命門之相火,皆生之。然而君火之生,脾土甚疏;相火之生,脾土甚切,而相火之中命門之火,尤為最親。少師曰:其故何歟?岐伯曰:命門盛衰,即脾土盛衰。命門生絕即脾土生絕也。蓋命門為脾土之父母,實關死生。非若他火之可旺、可微、可有、可無也。少師曰:命門火過旺,多非脾土之宜,又何...
第五卷命門經主篇第三十七雷公問于岐伯曰:十二經各有一主,主在何經?岐伯曰:腎中之命門為十二經之主也。雷公曰:十二經最神者,心也。宜心為主,不宜以腎中之命門為主也。岐伯曰:以心為主,此主之所以不明也。主在腎之中,不在心之內。然而離心非主,離腎亦非主也。命門殆通心腎以為主乎。豈惟通心腎哉。五臟七腑無不共相貫通也。雷公曰:其共相貫通者,何也?岐伯曰:人非火不生,命門屬火,先天之火也。十二經得命門之...
第六卷診原篇第四十六雷公曰問于岐伯曰:五臟六腑各有原穴,診之可以知病,何也?岐伯曰:診脈不若診原也。雷公曰:何謂也?岐伯曰:原者,脈氣之所注也。切脈之法繁而難知,切腧之法約而易識。雷公曰:請言切腧之法。岐伯曰:切腧之法,不外陰陽。氣來清者,陽也。氣來濁者,陰也。氣來浮者,陽也。氣來沉者,陰也,浮而無者,陽將絕也。沉而無者,陰將絕也。浮而清者,陽氣之生也。沉而清者,陰氣之生也。浮而濁者,陰血之...
第七卷四時六氣異同篇第五十五問曰:五臟合五時,六經應六氣,然《診要經終篇》以六氣應五臟而終於六經,《四時剌逆從論》以六經應四時而終於五臟,《診要篇》以經脈之生於五臟而外合於六經,《四時剌逆從論》以經脈本於六氣而外連于五臟何也?岐伯曰:人身之脈氣,上通天,下合地,未可一言盡也,故彼此錯言之耳。天老曰:章句同而意旨異,不善讀之,吾恐執而不通也。岐伯曰:醫統天地人以立論,不知天何知地,不知地何知人...
第八卷八風命名篇第六十四少俞問岐伯曰;八風分春夏秋冬,東西南北乎?岐伯曰:然,少俞曰:東西南北,不止四風,合之四時則八風,不足以概之也。岐伯曰:風不止八,而八風實足概之,少俞曰:何謂也?岐伯曰:風從東方來,得春氣也。風從東南來,得春氣而兼夏氣矣。風從南方來,得夏氣也。風從西南來,得夏氣而兼秋氣矣。風從西方來,得秋氣也。風從西北宋,得秋氣而兼冬氣矣。風從北方來,得冬氣也,風從東北來,得冬氣而兼...
第九卷補瀉陰陽篇第七十三雷公問于岐伯曰:人身陰陽分於氣血,《內經》詳之矣。請問其餘。岐伯曰:氣血之要,在氣血有餘不足而已。氣有餘則陽旺陰消,血不足則陰旺陽消。雷公曰:治之奈何?岐伯曰:陽旺陰消者,當補其血;陰旺陽消者,當補其氣。陽旺陰消者,宜瀉其氣;陰旺陽消者,宜瀉其血。無不足,無有餘,則陰陽平矣。雷公曰:補血則陰旺陽消,不必再瀉其氣;補氣則陽旺陰消,不必重瀉其血也。岐伯曰:補血以生陰者,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