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氏中藏经
ABUIABACGAAgzuiXwAYopcq42wQwwgM49gQ

《华氏中藏经》,又名《中藏经》,旧题汉·华佗著,撰年不详。全书3卷,上、中卷为医论,下卷为临床。本书医论部分共49篇,联系脏腑生成和病理以分析证候和脉象,并论各个脏腑的虚实寒热、生死逆顺之法。所述病证包括阴厥、劳伤、中风偏枯、脚弱、水肿、痹证、痞证、瘕瘕积聚等内容,兼论外科常见的疔疮、痈疽等病证,书中对一度盛行之“服饵”也有较为中肯之评析。临床部分则介绍各科治疗方药及主治病证。所列诸方大多配伍严密,服法交代清楚。不少方剂类似经方,方论亦有精义,为后世临床家所珍视,如其中“三黄丸”与经方“泻心汤”药物组成和功用主治相同,其中“浴肠汤”与经方“大黄硝石汤”皆主治黄疸,且药物组成亦基本相同。现代著名中医学家任应秋先生认为此书是脏腑辨证理论的发挥,且最成体系,其中“论五脏六腑虚实寒热生死逆顺之法”至“论三焦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三十二”共12篇,最具代表性。本次整理底本为掃葉山房藏清嘉慶05年刊本(国立公文書館掃描本);北京大學圖書館掃描本。

华氏中藏经
序華氏中藏經。見鄭樵通志藝文略。為一卷。陳振孫書錄解題。同雲漢譙郡華陀元化撰。宋史藝文志。華氏作黃蓋誤。今世傳本有八卷。吳勉學刊在古今醫統中。余以乾隆丁未年入翰林。在都。見趙文敏手寫本。卷上。自第十篇性忌則脈急以下起。至第二十九篇為一卷。卷下。自萬應丸藥方至末為一卷。失其中卷。審是真跡。後歸張太史錦芳。其弟錄稿贈余。又以嘉慶戊辰年。乞假南歸。在吳門見周氏所藏元人寫本。亦稱趙書。具有上中下三卷...
卷上人法於天地論第一人者上稟天。下委地。陽以輔之。陰以佐之。天地順則人氣泰。天地逆則人氣痞。是以天地有四時五行。寒暄動靜。其變也喜為雨。怒為風。結為霜。張為虹,此天地之常也。人有四肢五臟。呼吸寤寐。精氣流散。行為榮。張為氣。發為聲。此人之常也。陽施於形。陰慎於精。天地之同也。失其守。則蒸而熱發。痞而寒生。結作癭瘤。陷作癰疽。盛而為喘。減而為枯。彰於面部。見於形體。天地通塞。一如此矣。故五緯盈...
卷中論腎臟虛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第三十腎者精神之舍。性命之根。外通於耳。男以閉(一作庫。)精。女以包血。與膀胱為表裡。足少陰太陽是其經也。腎氣絕。則不盡其天命而死也。旺於冬。其脈沉濡曰平。反此者病。其脈彈石。名曰太過。病在外其去如數者為不及。病在內。太過則令人解㑊。脊脈痛而少氣(本作令人體瘠而少氣。不欲言。)不及。則令人心懸如飢。眇中清。脊中痛。少腸腹滿。小便滑(本云心如懸。少腹痛。小便滑...
卷下療諸病藥方六十道萬應丸甘遂(三兩) 芫花(三兩) 大戟(三兩) 大黃(三兩) 三稜(三兩) 巴豆(二兩。和皮) 乾漆(二兩炒) 蓬朮(二兩) 當歸(五兩) 桑皮(二兩) 硼砂(三兩) 澤瀉(八兩) 山梔仁(二兩) 檳榔(一兩) 木通(一兩) 雷丸(一兩) 訶子(一兩) 黑牽牛(五兩) 五靈脂(五兩) 皂角(七定。去皮弦)上件二十味。銼碎洗淨。入米醋二斗。浸三日。入銀器或石器內。慢火熬。令...
附錄一·序華先生諱佗字元化。性好恬淡。喜味方書。多遊名山幽洞。往往有所遇。一日因酒息於公宜山古洞前。忽聞人論療病之法。先生訝其異。潛逼洞竊聽。須臾有人云。華生在邇。術可付焉。復有一人曰。道生性貪。不憫生靈。安得付也。先生不覺愈駭。躍入洞。見二老人。衣木皮。頂草冠。先生躬趨左右而拜曰。適聞賢者論方術。遂乃忘歸。況濟人之道素所好為。所恨者未遇一法。可以施驗。徒自不足耳。願賢者少察愚誠。乞與開悟。...
附錄二·跋余少讀華佗傳。駭其醫之神奇。而惜其書之火於獄。使之尚存。若刳腹斷臂之妙。又非紙上語所能道也。古汴陸徒老。近世之良醫也。嘗與之論脈曰。無如華佗之論最切。曰性急者脈亦急。性緩者脈亦緩。長人脈長。短人脈短。究其說未暇也。一日得閩中倉司所刊中藏經讀之。其說具在。蓋二卿姜公詵為使者時所刊。凡三十餘年。而余始得之。序引之說。頗涉神怪。難於盡信。然其議論卓然。精深高遠。視脈察色。以決死生。雖不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