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缓遗风
ABUIABACGAAg6IWXwAYo5eLk0wQwwgM49gQ

《和缓遗风》是清代金子久创作的医案,二卷。医和,春秋时代秦国良医,指出疾病并非鬼所致,而是由于自然气候的异常变化引起。提出阴、阳、风、雨、晦、明的六气致病说,认为六气是引致各种疾病的主要原因。医缓,春秋时代秦国良医,据《左传·成公十年》记载,秦王派医缓为晋景公治病,医缓指出:“病在肓之上,膏之下,攻(灸)之不可,达(针)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景公曰:“良医也。”由于医和、医缓医术高明,后人遂以“和缓”作为对良医的誉称。子久对自己的医道颇自负,故以名之。 有《三三医书》本。

清末金子久(1870-1921)著。金子久名有恒,以字行。祖籍浙江杭州,后迁浙江桐乡。其家自南宋以来,世代业医,其父芝石,精小儿科内科。子久自幼随父临诊,积有极丰富之经验。1915年居上海,从学者百余人。平生对公益、慈善、教育事业,多所创举,尤多捐输。见《(民国)德清县新志》卷八。本部为清马培之辑。

和缓遗风
和緩遺風捲上上海沈賡生(壬子年首方)胃熱則蟲動蟲動則廉泉開廉泉開則唾涎沫此病能篇之言也涎之源也一由脾不攝其津一由腎不納其水唾之來也半由水火之升騰半由胃熱之蒸灼木火消爍精華形容為之日瘦陽氣不潛於陰寤寐為之日少涎入於胃與火相搏上擾請陽神識有時煩躁下阻濁道更衣有時堅結在脈搏指而急右脈搏指而滑涎沫即是津液津液即是至寶愈唾愈傷愈傷愈竭陽動陰涸在所不免欲保陰液務在甘酸欲潛氣火端在鹹苦青龍齒棗仁淮牛膝川貝...
和緩遺風捲下又十五方陽並於上則狂陰並於下則厥陰陽交亂順逆交錯或陽上而為狂或陰下而為厥多狂多厥傷陰傷陽陰虛無以戀真陽陽虛無以維真陰陰中之火由此而起陽中之風由此而動陰陽之變動精神之離散有厥必有脫有脫必有厥設或兩相同至性命在於須臾左關真臟脈已見難逃陽脫右關不振作已久尤慮陰涸腦筋大傷頭旋頭脹風陽大動身顫身掣潛育陰陽固是正法鎮攝精神尤宜注重錄方仍候藝成遠孚先生高明酌政大生地生龜板玳瑁石決明淮小麥鮮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