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本康平伤寒论
ABUIABACGAAg9qSMwAYonYCnZTDSAzijBQ

《古本康平伤寒论》系《伤寒论》流传在日本的古传本。因康平三年(1060年)由侍医丹波雅忠抄录,故后人称为《康平本伤寒论》,是据其抄录时代而命名。全书共1卷,12篇。日本侍医丹波雅忠先生于康平三年二月十七日(1060年)抄录,全书共1卷,12篇。和气朝臣嗣成先生于贞和二年十二月是五日(1346年)又抄录一本,全书共2卷。丹波雅忠的抄录本后被高野山隐士山秋五徂收藏,再转入川越市利根川尚方先生收藏,和气朝臣嗣重的抄录本由和气氏自家收藏。其时还有其他几种抄本,但都限于收藏而未刊行。直至昭和丁丑年,(1937年),日本现代汉方医学家大冢敬节先生,在利根川尚方家藏遗书中发现丹波雅忠的抄录本,参校和气氏家藏抄录本,又对照《宋本伤寒论》和《注解伤寒论》,对其进行了校勘,并加以眉注,由日本汉方医学会刊行。1946年,我国中医药学家叶橘泉先生与大冢敬节先生互相交换著作而获得《康平本伤寒论》排印本,叶先生如获至宝,并准备在国内重印而函告大冢敬节先生,嗣后大冢敬节先生将《康平本伤寒论》原抄本赠叶橘泉先生。叶橘泉先生亲自校勘,并请陆渊雷、范行准、李畴人等名家作序,请余岩、洪贯之名人作跋,于1947年由上海千倾堂刊印发行。1954年上海千倾堂又再版印刷刊行,1988 年湖南科技出版社根据1947年上海千倾堂版,重新排版印发,至此《康平本伤寒论》得以在国内广泛流传,而研究者日益增多。

《康平本伤寒论》为一卷十二篇,不分卷,与《宋本伤寒论》相对照,缺少《辨脉法》、《平脉法》两篇及“可”与“不可”诸篇等,两者的条文顺序和内容及数目也基本相同。(《康平本伤寒论》中的59条、60条、61条置于80条下)。《康平本伤寒论》的体例是“方证同条”,与《宋本伤寒论》相同,不同于《金匮玉函经》和《高继冲本伤寒论》的“前论后方”体例。《康平本伤寒论》无“可”与“不可”诸篇,说明《康平本伤寒论》更接近《伤寒论》的原型版本,因为“可”与“不可”诸篇皆为王叔和重新归纳排列、整理的《伤寒论》条文。

《康平本伤寒论》的另一重要特点是他在排版格式上与《伤寒论》其他版本显著不同而独树一帜,《康平本伤寒论》的排版有每行15字,每行14字,每行13字三种格式,即顶格式、降一字格式、降二字格式。顶格式和降一字格式似乎应看作为《伤寒论》原有的内容,而降二字格式内容似乎可看作王叔和所写。这种排版格式,在校勘《宋本伤寒论》时,有些问题可以解释学者们的一些疑问和异议。

由于《康平本伤寒论》的排版格式与诸《伤寒论》版本不同,作为校勘本能冰释许多疑问,例如:《伤寒论·自序》中的文风前后不一致,许多注家认为非出仲景之手,但苦于证据不足。今观《康平本伤寒论·自序》自“余每览……”至“思过半矣”为顶格排,自“夫天布五行……请事斯语”为低二字格排,可见此段非出仲景之手,是后人添加的。钱超尘先生又依据《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引用《伤寒论·自序》的不同语气,也断定《自序》中后半段亦非仲景原文。林亿等人校正《宋本伤寒论》时,将此段作原文排印,而造成后世注家的疑窦,现读《康平本伤寒论·自序》则焕然冰释。

《宋本伤寒论》第23条,在服法后云:“本云: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第40条在服用加减法最后云:“……疑非仲景意”。第107条在服法后云:“本云:柴胡汤今加龙骨等”。第173条云:“昼三夜二,疑非仲景方”。第233条在服法后云:“疑非仲景意”。以上所引三条文字句在《宋本伤寒论》中皆为正文,观其语气,不应该为正文,而在《康平本伤寒论》中,这些字句皆为脚注或旁注,非为正文,《康平本伤寒论》为是。如此之类的文字句被《宋本伤寒论》窜入正文的颇多,不胜枚举。

《伤寒论》为中医经典著作,但由于年代久远,更经辗转传抄,错杂失序,残阀颇多,仲景原著既不可复睹。故探求最古最善之版本,乃世人之夙愿。该传抄本之后有康平三年(适我国北宋嘉枯五年)之跋,故题《古本康平伤寒论》。本书传至日本,在晋或隋虽不可确考,然其袭藏传写,及至康平之时,依然存古态式,嵌注、旁书极其分明。现按日人真柳诚发现宋人把大量方书中的‘桂心’(药名) 改成 ‘桂枝’,而康平本所采用的药名是‘桂枝’,而不是其他宋以前版本的‘桂心’。所以基本否定康平本是宋以前的版本。而不是最善本,钱超尘先生在讲座上也否定康平本是宋前版本。本部底本《古本康平傷寒論重排本》,一〇四年四月二十六日版,葉橘泉重校,王孝義重排,中醫書局出版發行。

古本康平伤寒论
傷寒卒病論〘集論曰〙余每覽越人入虢之診。望齊侯之色。未嘗不慨然嘆其才秀也。怪當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醫藥。精究方術。上以療君親之病。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但競逐榮勢。企踵權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務。崇飾其末。忽棄其本。華其外而悴其內。皮之不存。毛將安附焉。哀乎。趨世之士。馳競浮華。不固根本。卒然遭邪風之氣。嬰非常之疾。患及禍至。而方震慄。降志屈節。欽望巫祝。告窮歸天。束手受敗...
傷寒例〘陰陽大論云〙凡春氣溫和。夏氣暑熱。秋氣漓冷。冬□冷冽。此則四時正氣之序也。〖注〗(冬時嚴寒。萬類深藏。君子固密。則不傷寒。觸冒之者。乃名傷寒耳。)【例】其於傷四時之氣。皆能為病〘以傷寒為毒者。以其最成殺厲之氣也。〙。中□而即病者。名曰傷寒。中寒。不即病者。寒毒藏於肌膚。至春變為溫病。至夏變為暑病。暑病者。熱極重於溫也。〖注〗(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溫熱病。皆由冬時觸寒所致。非時行之氣也...
辨太陽病〘傷寒所致〙 痙濕暍〖注〗(此三種。宜應別論。以為與傷寒相似。故此見之)大陽病。發熱無汗。反惡寒者。名曰剛痓。大陽病。發熱汗出。而不惡寒。名曰柔痓。大陽病。發熱。脈沈而細者。名曰痓。大陽病。發汗太多。致痓。病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脈赤。獨頭面搖。卒口噤。背反張者。痓病也。大陽病。關節疼痛而煩。脈沈而細者。名中濕。濕痹之候。其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當利其小便。濕家之...
辨大陽病大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大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大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傷寒一日。大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頗欲吐。若躁煩。脈數急者。此為傳也。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證不見者。為不傳也。大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風溫。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
辨大陽病大陽病。項背強几几。無汗惡風。葛根湯主之。葛根(四兩) 麻黃〘去節〙(三兩) 桂枝〘去皮〙(二兩) 生姜〘切〙(三兩) 甘草〘炙〙(二兩) 芍藥(二兩) 大棗〘擘〙(十二枚)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白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似汗。餘如桂枝法。將息及禁忌〖注〗(諸湯藥皆倣之。)大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大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葛...
辨大陽病 結胸問曰。病在結胸。有藏結。其狀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脈浮。關脈沈。名曰結胸也。何謂藏結。答曰。如結胸狀。飲食如故。時時下利。寸脈浮關脈小細沈緊。名曰藏結。舌上白胎滑者難治。藏結無陽證。不往來寒熱。其人反靜。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病發于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病發於陰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所以成結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結胸者。項亦強。如柔痓狀。下之則和。宜大陷胸丸。結胸證。其...
辨陽明病問曰。病有大陽陽明。有正陽陽明。有少陽陽明。何謂也。答曰。大陽陽明者。脾約是也。正陽陽明者。胃家實是也。少陽陽明者。發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煩實。大便難。是也。陽明之為病。胃家實是也。問曰。何緣得陽明病。答曰。大陽病。發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乾燥。因轉屬陽明。不更衣。內實大便難者。此名陽明也。問曰。陽明病外證云何。答曰。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也。問曰。病有得之一日。不發熱而...
辨少陽病少陽之為病。口苦咽乾目眩也。少陽病。兩耳無所聞。目赤。胸中滿而煩者。不可吐下。吐下則悸而驚。傷寒脈弦細。頭痛發熱者。屬少陽。少陽不可發汗。〘此屬胃。胃不和煩而悸。〙發汗則讝語。胃和則愈。本大陽病不解。轉入少陽者。脇下鞕滿。乾嘔不能食。往來寒熱。尚未吐下。脈沈緊者。與小柴胡湯。若已吐下發汗溫針。讝語。柴胡證罷。此為壞病。〖注〗(知犯何逆。以法治之。)三陽合病。脈浮大〘上關上〙。但欲眠睡...
辨大陰病大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鞕。大陰中風。四肢煩疼。脈陽微陰濇而長者。為欲愈。大陰病。欲解時。從亥至丑上。大陰病。脈浮者。少可發汗宜桂枝湯。自利不渴者。屬大陰。藏有寒故也。當溫之。〖注〗(宜服四逆輩。)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繫在大陰。當發身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雖暴煩。下利日十餘行。必自止。〖注〗(以脾家實。腐穢當去故...
辨少陰病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少陰病。欲吐不吐。心煩。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屬少陰也〙。虛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陰病形悉具。〖注〗(小便白者。以下焦虛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病人脈陰陽俱緊。反汗出者。亡陽也。此屬少陰。法當咽痛而復吐利。少陰病。欬而下利讝語者。被火氣劫故也。小便必難。以強責少陰。汗也。少陰病。脈細沈數。病為在裏。不可發汗。少陰病。脈微。不可發汗。亡陽故...
辨厥陰病厥陰之為病。氣上撞心〘消渴〙。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食則吐〘吐蚘〙。下之。利不止。厥陰中風。脈微浮。為欲愈。不浮為未愈。厥陰病。欲解時。從丑至卯上。厥陰病。渴欲飲水者。少少與之愈。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虛家亦然。傷寒先厥。後發熱而利者。必自止。見厥復利。傷寒始發熱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當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為除中。食以索餅。不發熱者。知胃氣尚在。必愈。恐暴熱來出而復去也。後...
辨厥陰病 霍亂傷寒。其脈微濇。本是霍亂。今是傷寒。卻四五日。至陰經。上轉入陰。必利。本嘔下利者。不可治也。欲以大便。而反失氣。仍不利。此屬陽明也。便必鞕。十三日。所以然者。經盡故也。下利後當便鞕。鞕則能食者愈。今反不能食。到後經中。頗能食。復過一經能食。過之一日當愈。不愈者。不屬陽明也。吐利惡寒。脈微而復利〘利止亡血也〙。囘逆加人參湯主之。甘草〘炙〙三兩 附子〘生去皮破八片〙一枚 乾姜一兩半...
辨陰陽易差後勞復病大病差後。勞復者。枳實梔子豉湯主之。枳實〘炙〙(三枚) 梔子〘擘〙(十四個) 豉〘包綿〙(一升)右三味。以清漿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內枳實梔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溫分再服。覆令微似汗。〖注〗(若有宿食者。內大黃如博碁子五六枚。服之愈。)傷寒差以後。更發熱。小柴胡湯主之。脈浮者。少以汗解之。脈沈實者。以下解之。大病差後。從腰以下。有水氣者。牡蠣澤瀉散主之。牡蠣〘...
凡療治之方有奇恆之理奧毒藥之化機又經旨之所祕多傳方文字傳法□□□□□□□□□□□□□□□□□□□□□□□□□□□□□□□□□□□□中之學先講家傳之論說而後可令逅四部之教習□也康平三年二月十七日侍醫丹波雅忠貞和二年十二月十五日以家祕說授典藥權助畢和氣朝臣嗣成南山隱士山秋五徂謹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