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注金匮要略》,四册。清代高学山(字汉峙)注,约成书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书前有王邈达序。末册佚二页,由王氏补笔。书中自“脏腑经络先后病”至“果实菜谷”二十五篇逐条详加注释。注文以天地气化阴阳浮沉之理分析杂病症情、诊断及方义,叙述精微,见解独到,并与《内经》、《伤寒论》及诸家方书融会贯通。现存高氏稿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出版。本书原无刊本,近人王邈达购得稿本后,发现末册佚去2页(约1300余字),遂予补订,使成全帙。本书之《金匮》原文系据北宋林亿整理本。每篇于各段原文后,均以高氏之注文为主,并适当参酌前贤之注论。该书重点论述《金匮》杂病之证治,阐发仲景原文意旨亦较明晰;而对杂病之病机、诊断、方义等诠释颇详,但其中也不免掺杂某些主观、附会之论。本部底本《高注金匮要略》,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5年,ISBN: 9787513221856。
作者高学山,清初医家。字汉峙,会稽(今浙江绍兴)人。精研仲景之学,擅长伤寒杂病,于仲景之旨颇多发明。如论伤寒必兼中风;谓风寒不从皮毛而入经络、从口鼻而入胸分者,仲景概用吐法;而喻昌《尚论篇》则改寒为痰,立痰病一门,是抹煞仲景一大法等。其对仲景三阳用针法、少厥二阴用灸法亦予以注意,撰成《伤寒尚论辨似》、《金匮要略注》(后改名《高注金匮要略》)等。1872年陈勉亭获《伤寒尚论辨似》抄正,予以校补,参以己见,终成完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