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
ABUIABACGAAg9P6NsAYowLz2pQUwoAE4yAE

  针灸学是研究针刺和艾灸等治法的一门学科,是祖国医学宝贵遗产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经络、腧穴、针灸方法及临床治疗等部分。由于其具有操作简便、适应症广、疗效明显和经济安全等优点,数千年来深受广大劳动人民的欢迎。新中国成立后,针灸学得到迅猛发展,各地先后成立了中医学院,设立了研究针灸的专门机构。尤其是近年来,许多中医学院设立了针灸系,培养了大批的高级针炙专门人才,针灸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普及。

文章列表
针灸学是研究针刺和艾灸等治法的一门学科,是祖国医学宝贵遗产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经络、腧穴、针灸方法及临床治疗等部分。由于其具有操作简便、适应症广、疗效明显和经济安全等优点。因此数千年来深受广大劳动人民的欢迎。针法和灸法是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针法是运用各种金属针刺入穴位,运用不同手法进行治病的方法;灸法是采用艾条、艾柱点燃后熏灼穴位治病的方法。由于二者都是通过调整经络脏腑气血的功能达到治病的目...
第一章 经络总论
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针灸学的理论核心。《内经》关于经络的记载说,它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沟通内外,贯串上下,将人体各部的组织器官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藉以运行气血,营养全身,使人体各部的功能活动得以保护协调和相对平衡。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路。经和络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经指经脉,犹如途径,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络为络脉,它譬如网络,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
经络与全身各部的联系是复杂多样的,除了前面所介绍的内容之外,还有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等理论。这些理论是在论述经络的分布和气血运行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经络腧穴上下内外的对应关系,强调了人体四肢与头身、内脏与体表的特定联系,说明了四肢下端的特定穴与头、胸、腹、背腧穴的对应关系。掌握这些理论,不仅可以加深对经络分布的特殊规律和气血运行的特殊状况的认识,而且可以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一)标本“标本...
(一)生理功能1.沟通内外,联系肢体经络具有联络脏腑和肢体的作用。如《灵枢·海论》篇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指出了经络能沟通表里、联络上下、将人体各部的组织器官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2.运行气血,营养周身经络具有运行气血,濡养周身的作用。《灵枢·本脏》篇说:“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由于经络能输布营养到周身,因而保证了全身各器官正常的功能活动。所...
1  /  1
第二章 腧穴总论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腧,本写作“输”,或从简作“俞”,有转输、输注的含义,言经气转输之所;穴,即孔隙的意思,言经气所居之处。腧穴在《内经》中又称作“节”、“会”、“气穴”、“气府”、“骨空”等;后世医家还将其称之为“孔穴”、“穴道”、“穴位”;宋代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则通称“腧穴”。虽然“腧”、“输”、“俞”三者均指腧穴,但在具体应用时却各有所指。腧穴,是对穴位的统...
(一)近治作用是一切腧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如所有腧穴均能治疗该穴所在部位及邻近组织、器官的局部病症。(二)远治作用是十四经腧穴主治作用的基本规律。在十四经穴中,尤其是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不仅能治疗局部病症,还可治疗本经循行所及的远隔部位的组织器官脏腑的病症,有的甚至可影响全身的功能。如“合谷穴”不仅可治上肢病,还可治颈部及头面部疾患,同时还可治疗外感发热病;“足三里”不...
十四经穴中,有一部分腧穴被称之为“特定穴”(specific points),它们除具有经穴的共同主治特点外,还有其特殊的性能和治疗作用。特定穴是针灸临床最常用的经穴,掌握特定穴的有关知识,对针灸临床选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特定穴的意义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经穴,称为特定穴。根据其不同的分布特点、含义和治疗作用,将特定穴分为“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
正确取穴和针灸疗效的关系很大。现代临床常用的腧穴定位与取穴方法有:(一)骨度分寸法始见于《灵枢·骨度》篇。它是将人体的各个部位分别规定其折算长度。作为量取腧穴的标准。如前后发际间为12寸;两乳间为8寸;胸骨体下缘至脐中为8寸;脐孔至耻骨联合上缘为5寸;肩胛骨内缘至背正中线为3寸;腋前(后)横纹至肘横纹为9寸;肘横纹至腕横纹为12寸;股骨大粗隆(大转子)至膝中为19寸;膝中至外踝尖为16寸;胫...
1  /  1
第四章 刺灸法
(一)毫针的构造和规格毫针分为五个部分:以铜丝或铅丝紧密缠绕的一端为针柄;针柄的末端多缠绕成圆筒状称针尾;针的尖端锋锐的部分称针尖;针柄与针尖之间的部分称针身;针柄与针身的连接之处为针根。毫针的长短、粗细规格,是指针身而言(其规格见表10-20,21)表10-20 毫针的长短规格寸0.51 1.52 2.53 3.54 4.55毫米15 25 40 50 65 75 90 100 115 1...
灸法是用艾绒为主要材料制成的艾炷或艾条点燃以后,在体表的一定部位熏灼,给人体以温热性刺激以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也是针灸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灵枢·官能》篇指出“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医学入门》也说,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均说明灸法可以弥补针刺之不足。(一)常用灸法1.艾炷灸将纯净的艾绒放在平板上,用手指搓捏成圆锥形状,称为艾炷(图10-75)。每燃烧一个艾炷称为一壮。艾柱...
拔罐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罐吸附于施术部位,产生温热刺激并造成郁血现象的一种疗法。火罐种类有竹罐、陶罐和玻璃罐。现临床常用广口罐头瓶代替。1.操作方法(1)投火法:将酒精棉球或纸片点燃后,投入罐内,然后速将火罐罩在施术部位。此法适于侧面横拔,否则会因燃物下落而烧伤皮肤。(2)闪火法:用镊子或止血钳挟住燃烧的酒精棉球,在火罐内壁中段绕一圈后,迅速退出,然后将罐罩在施...
穴位注射,是在穴位中进行药物注射,通过针刺和药液对穴位的刺激及药理作用,从而调整机体功能,改善病理状态的一种治疗方法。(一)常用药物根据病情需要,选用各种供肌肉注射的中西药物。常用的有5-10%葡萄糖溶液、生理盐水、抗菌素、维生素B1、B12、阿托品、0.5-1%普鲁卡因、各种组织液及当归、川芎、板兰根等多种中药注射液。(二)操作方法根据注射部位的具体情况和药量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和针头...
耳针疗法是用针刺或其他方法刺激耳穴,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奏效迅速等特点。(一)耳廓表面解剖耳廓表面解剖1.2.3.4.5.对耳轮:在耳轮内侧,与耳轮相对的隆起部。其上方有两分叉,向上分叉的一支称对耳轮上脚;向下分叉的一支称对耳轮下角。6.三角窝:对耳轮上、下角之间的三角形凹窝。7.舟:对耳轮上、下角之间的三角形凹窝。8.9.屏上切迹:耳屏上缘与耳轮脚之间的凹陷。10.对耳屏:...
1  /  2
第五章 其他疗法
按摩疗法是运用医护人员的双手,在病员身上推穴道,循经络,并结合有关部位进行按摩,使机体内部产生发散、宣通、补泻等作用,从而达到散寒止痛、健脾与胃、消积导滞、疏通经络、滑利关节、强筋壮骨、扶正祛邪的目的。(一)适应证发热畏寒头痛、咳嗽气喘、腹胀泄泻、脘痛纳呆、痿证、痹证、跌打损伤、筋骨不利等。(二)操作方法1.推法 用拇指指腹或指侧面贴于治疗部位,通过有节律的腕关节的活动和拇指关节的屈伸,使力...
用药物敷于患处或一定的穴位,使局部皮肤红、灼、起泡、叫做发泡疗法。具有祛邪通络、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一)适应证痹证、黄疸、哮喘、 疟疾、水肿初起等。(二)操作方法1.将中草药(如灵仙叶、毛茛、大蒜等)适量洗净,切碎,捣烂。2.将药物敷于一定部位。一般痹证敷于关节肿胀处;坐骨神经痛敷于承山、环跳穴;疟疾敷陶道穴;黄疸敷一侧内关穴(病情发转再敷另一侧);哮喘敷天突或膻中穴。上覆盖纱布、塑...
将药物煎泡并趁热熏洗患处的方法,叫做熏洗疗法。因所用药物不同,故分别具有疏通腠理、行气活血、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祛风除湿、杀虫止痒等作用。(一)适应证目赤肿痛、筋骨疼痛、皮肤病、阴痒带下、肛门疾病等。(二)操作方法1.四肢熏洗法①将煎好之药液倒入盆内,加热水至所需量。②将橡皮单垫于盆下,患肢架于盆上,用浴巾围盖患肢及盆,使蒸汽熏蒸患部。待药液不烫时,将患部浸入药液中泡洗。2.坐浴法①将煎好之...
将药物敷布于患处或穴位的方法,叫做敷药法。因所敷的药物不同,故分别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活血、止血、促使肿毒消散或溃破等作用。(一)适应证 痈、疽、疮、疖、跌打损伤、哮喘、高血压等。(二)操作方法1.或将鲜药捣烂,平摊于棉垫上。2.取一块大小相等的棉纸或纱布覆盖在药物上,将四边住里折叠整齐。3.清洁局部,将药物敷贴于患处,用胶布或绷带固定。(三)注意事项1.敷药时温度要适中,以0.2-0....
利用吸热的物体,或拌上某些药物,加热后熨在局部或特定穴位上,适当地移动位置,以达到行气活血、散寒定痛、祛瘀消肿的方法, 叫做热熨法。(一)适应证痹证、腰腿痛、腕腹痛、泄泻等。(二)操作方法将坎离砂放治疗碗内,加2%醋酸或食醋适量,拌匀,装上布袋,待温度升至45-50度后熨敷患处。或将盐、麸皮、晚蚕沙等炒至60-70度,装入布袋熨敷患处,每次15-30分钟。(三)注意事项1.热证、实证、局部无...
1  /  2
第六章 常见病证的针灸治疗
本病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为主证。其发生多由肝阳偏亢,气血上逆所致。中风包括脑溢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等脑血管意外疾病。1.闭证:神志昏沉,牙关紧闭,两手紧握,面赤气粗、喉中痰鸣、二便闭塞、脉弦滑而数。治法:取督脉和十二井穴为主,平肝熄风,开窍启闭,用毫针泻法或点刺出血。处方:水沟、十二井、太冲、丰隆、劳宫。加减:牙关紧闭加颊车、合谷;语言不利加哑门、廉泉、通里、...
1.风寒感冒主证:头痛、四肢酸楚,鼻塞流涕,咽痒咳嗽,咯稀痰、恶寒发热(或不热)、无汗、脉浮紧、舌苔薄白。治法:取手太阴、阳明和足太阳经穴为主,毫针浅刺用泻法;体虚者平补平泻,并可用灸。处方:列缺、风门、风池、合谷。2.风热感冒主证:发热汗出、微恶寒、咳嗽痰稠、咽痛、口渴、鼻燥、脉浮数、苔薄微黄。治法:取手太阴、阳明、少阳经穴为主。毫针浅刺用泻法。处方:大椎、曲池、合谷、鱼际、外关。
1.轻证主证:身热少汗、头晕、头痛、胸闷、恶心、烦渴、倦怠思睡、舌苔白腻,脉濡数。治法:取督脉和手阳明经穴为主,毫针刺用泻法。处方:大椎、曲池、合谷、内关。2.重证主证:壮热口渴、唇燥肤热、烦躁神昏、甚至转筋、抽搐、苔黄、舌红、脉洪数;气阴两脱,则见面色苍白、汗出气短、血压下降、四肢抽搐、神志不清、舌淡、脉细数。治法:取督脉和任脉经穴为主。署热蒙心针刺用泻法;气阴两脱可用灸法。处方:百会、人...
1.实证风寒外袭,证见咳嗽、咯吐稀痰、形寒无汗、头痛口不渴、脉浮紧、苔薄白;因痰热者多见咯痰粘腻色黄、咯痰不爽、胸中烦满、咳引胸痛,或见身热口渴、大便秘结、脉骨数、苔黄腻。治法:取手太阴经穴为主。毫针刺用泻法,风寒可酌用灸法;痰热可兼取足阳明经穴,不宜灸。处方:膻中、列缺、肺俞、尺泽。风寒加风门;痰热加丰隆;喘甚加天突、定喘。2.虚证主证:病久肺气不足,证见气息短促、语言无力,动则汗出,舌质...
主证:寒客胃脘、时吐清水或稀涎、进食则吐、苔白脉迟、喜暖畏寒、或大便溏薄。热蕴则为多食即吐、呕吐酸苦热臭、口渴、喜寒恶热、便秘脉数苔黄、痰饮蓄,多见胸痞眩晕、呕吐痰涎、或见心悸、苔白脉滑。宿食不消,则见脘腹胀满或疼痛、食入更甚、暧气食臭、便秘矢气、苔厚腻脉滑实。肝气横逆,多见胁痛呕酸、脉弦。胃气虚弱,则呕吐时作。食不甘味,纳少,便溏、神疲、脉弱、苔薄腻。治法:取足阳明经穴为主。寒者留针多灸;...
泻泄又称腹泻,是指大便次数增多,便质稀溏或呈水样而言。包括急慢性肠炎,肠结核等疾患。1.急性泻泄主证:若偏寒湿则粪质清稀、水谷相杂、肠鸣腹痛、口不渴、身寒喜温、脉迟、舌苔白滑;偏于湿热则所下黄糜热臭、腹痛、肛门灼热、尿短赤、脉濡数、舌苔黄腻或兼有身热口渴等。治法:以疏调肠胃气机为主。偏寒者可留针,并用艾条或隔姜灸;偏热者用泻法。处方:中脘、天枢、足三里、阴陵泉。2.慢性泄泻主证:如属脾虚则面...
本病为常见肠道传染病。临床以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脓血为主证。一般分为湿热痢、寒湿痢、噤口痢、休息痢等。主证:湿热痢主证为腹痛、下痢赤白、里急后重,并兼见肛门灼热、尿短赤、脉滑数、苔黄腻或恶寒发热、心烦口渴等。寒湿痢则下痢粘白冻、喜暖畏寒、胸脘痞闷、口淡不渴、苔白腻、脉濡缓或迟。噤口痢主证为痢下赤白饮食不进,食则呕恶。休息痢则久延不愈,屡发屡息,或轻或重,发则下痢脓血、腹痛、里急后重,休止...
粪便常在肠内滞留二天以上,粪质坚硬,排便时艰涩难下者,称为便秘。分实秘、虚秘。1.主证实秘:便次减少,常须三、五日量次或更长时间。便则努争,坚涩难下。如属热邪壅结,则身热、烦渴、口臭、喜凉、脉滑实、苔黄燥;气机郁滞者,每见胁腹胀满或疼痛、噫气频作、纳食减少、脉弦、苔薄腻。虚秘:属气血虚弱者,则见面色唇甲光白无华、头眩心悸、神疲气怯、舌淡苔薄、脉虚细等。如阴寒凝结,可有腹冷痛、喜热畏寒、脉沉迟...
本病以排尿困难,甚或小便闭塞不通为主证。病势缓,点滴而下者谓之“癃”;病势急小便不通,欲溲不下者称为“闭”。1.肾气不足主证:小便淋沥不爽、排尿无力、面色?s白、神气怯弱、腰膝酸软、舌淡、脉沉细而尺弱。治法:以取足少阴经穴为主,辅以膀胱经背俞穴,针用补法或用灸。处方:阴谷、肾俞、三焦俞、气海、委阳。2.温热下注主证:小便量少、热赤、甚至闭寒不通、小腹胀、口渴、舌红苔黄、脉数。治法:以取足太阴...
淋证是指小便频数、淋沥刺痛、溲之不尽等证而言,包括现代医学的泌尿系感染和泌尿系结石等病。1.主证排尿时茎中涩痛、淋漓不尽;或见小腹胀满,点滴难下;甚或突然腰痛;有兼尿中见血;或尿时挟砂石;或小便浑浊、粘稠如膏。亦有不耐劳累,遇劳而发作者。2.治法:以疏利膀胱气血、利尿定痛为主,针用泻法或平补平泻。3.处方;膀胱俞、中极、阴陵泉、行间、太溪。加减:如尿血加血海、三阴交;小便如膏加肾俞、照海;少...
1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