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经》由西晋·王叔和撰于公元3世纪,成书10卷。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选录《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扁鹊、华佗等有关脉学之论说,阐析脉理、脉法,结合临床实际,详辨脉象及其主病。《脉经》系我国现存较早的脉学专书,首次系统归纳了24种脉象,对其性状作出具体描述,初步肯定了有关三部脉的定位诊断,为后世脉学发展奠定基础,并有指导临床实践之意义。同时《脉经》还保存了大量古代中医文献资料。北宋熙宁元年(1086),校正医书局根据《脉经》的不同早期传本,除其重复,补其脱漏,并将原书篇次依据内容类别而做了一定的改动,仍分为10卷,共97篇。
《脉经》卷一载医论15篇,将人体脉象归纳为24种,每一脉象性状均有明确描述,并举相似之脉,分八组排列比较。各篇脉理与脉法互阐,备述诊脉时间、诊脉部位、辨阴阳脉大法及疾病将瘥、难愈之脉候。卷二至三共有医论9篇,论“关前”“关后”“关上”三关及人迎、神门、气口等部位脉象变化、所主脏腑经络病变;寸、关、尺各部脉象所主病证及其治疗;奇经八脉之脉象主病;脏腑平脉、病脉及死脉。卷4医论8篇,凡举三部九候脉证与40余种杂病脉候。并论四时相反脉证、百病死生之脉。卷五收扁鹊、张仲景、华佗有关诊法医论5篇。卷六为五脏六腑病证,共11篇。卷七至九分49篇讨论脉证、治疗,包括伤寒、杂病、妇儿病证。卷十为《手检图三十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