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家正眼
ABUIABACGAAgjNXuwgYogKTmbjDCAzj2BA

《诊家正眼》 ,脉学著作。二卷。明·李中梓撰于1642年。原刻本已散佚,1667年,李氏门人尤乘将此书与《病机沙篆》《本草通玄》合刊为《士材三书》,后世或单行镌版,但内容已经尤氏增补。卷一以《内经》《难经》理论为主论述脉学基本理论及其临床应用,文中还征引王叔和、李东垣、朱震亨、滑寿、戴共父、李时珍等诸家脉诊学说,予以分析阐论,作者本人则另加注按,颇有发挥;此外,还择要地叙述了望、闻、问三诊;卷二考核各家脉学理论,用四言歌诀的形式分述28种脉象;并对高阳生《脉诀》进行了辨误和评述,末附脉法总论以为结语。本书曾多次刊印,现有多种清刻本。1966年上海科技出版社作了删节,重于出版。本部底本北京大學圖書館掃描本。

诊家正眼
卷一脈之名義《內經》曰:「人受氣於谷。谷入於胃,以傳於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行脈中,衛行脈外。」(此明胃氣為脈道之根,臟腑之本,氣血之所由出也。凡人之生,皆受氣於谷,萬物資生之本也。凡谷之入,必先至於胃,萬物歸土之義也。坤土不敢自專,精微上輸於肺,蓋地道卑而上行也。肺為乾金,所受精微,下溉臟腑,蓋天道下濟而光明也。金土互輸,地天交泰,清而上升者為營血,陰生於陽也;濁而...
卷二叔和《脈經》止論二十四種,若夫長短二脈,缺而不載;牢革二脈,混而不分;更有七至名極,即為疾脈,是指下恆見者,又何可廢乎?共得二十八脈,縷析而詳為之辨,稍挾疑溷者,悉簡其訛,從來晦蝕之義,今始得而昭明;然皆考據典章,衷極理要,終不敢以憑臆之說,罔亂千秋也。浮脈(陽)體象 浮在皮毛,如水漂木;舉之有餘,按之不足。主病 浮脈為陽,其病在表。寸浮傷風,頭疼鼻塞。左關浮者,風在中焦。右關浮者,風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