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识
ABUIABACGAAg8tK-wQYopaH11wUwwgM49gQ

《素问识》医经著作。八卷。日本丹波元简(廉夫)撰于日本文化三年(1806年)。作者撷取《素问》72篇(除7篇大论与刺法、本病论)之精要,摘录王冰、马莳、吴昆、张介宾等注家之言,及朱丹溪等学术见解,参考经传百氏,对《素问》某些条文进行训诂、解词、校勘和注释,并对前贤疏义之失,予以订正。卷首有素问解题、素问汇考、素问诸家注解书目及全元起本卷目等。要言不烦,识见允正,为研究《素问》重要参考文献之一。现有日天宝八年(1837年)刊本,日文久三年(1863年)排印本,建国后有排印本。本部底本出自《皇漢醫學叢書》第一冊,1936年上海世界書局刊行(國家圖書館掃描本);日本天保八年丹波氏聿修堂刊本(故宮善本、早稲田大学図書館掃描本)。

素問識

丹溪朱氏云。素問。載道之書也。詞簡而義深。去古漸遠。衍文錯簡。仍或有之。故非吾儒不能讀。信哉言也。余蚤承箕裘之業。奉先考藍溪公之庭訓。而治斯經。顓主王太僕次注。矻矻葄枕。十餘年矣。然間有於經旨未愜當者。又有厝而不及註釋者。雖經嘉祐閣臣之校補。猶未能精備焉。於是採擇馬蒔吳昆張介賓等諸家之說。更依朱氏之言。參之於經傳百氏之書。以補其遺漏。正其紕繆。至文字同異。釋言訓義。凡可以闡發經旨者。簡端行側。細字標識。久之至側理殆無餘地矣。迨庚戌冬。擢於侍醫。公私鞅掌。呼吸不遑。遂投之櫥中。不復為意。辛酉秋。以忤旨被黜。而就外班。遽為閒散。是以再取而翻之。欲有所改補。奈何年逾半百。雙眸昏澀。不能作蠶頭書。因竊不量荒陋。別為繕錄。釐成八卷。名曰素問識。如其疑義。則舉眾說。不敢決擇是非。諸家註解。與王舊說。雖異其旨。亦可以備一解者。並採而載之。雖未能撣斯道之至賾。鉤經文之深義。然視之明清諸注。句外添意。鑿空臆測。以為得岐黃未顯之微言者。其於講肄之際。或有資於稽考歟。嗚呼。先考逝矣。而六年於今。其將質誰。藁初完。不禁廢卷而三嘆也。

文化三年丙寅歲。秋九月十有一日。書於柳原新築。丹波元簡廉夫。

素问识
卷一上古天真論篇第一吳云。此篇言保合天真。則能長有天命。乃上醫治未病也。志云。上古。謂所生之來。天真。天乙所生之真元也。簡按易繫辭。上古穴居而野處。又上古結繩而治。老子云。其中有精。其精甚真。莊子漁父篇。真者。精誠之至也。荀子。真積力久。黃庭經曰。積精累氣以為真。昔在 書堯典序。昔在帝堯。聰明文思。光宅天下。孔穎達正義云。鄭玄雲。書以堯為始。獨云昔在。使若無先之典然也。詩云。自古在昔。言在昔...
卷二陰陽離合論篇第六馬雲。陰陽者。陰經陽經也。其義論離合之數。故名篇。此與靈樞根結篇。相為表裡。其要一也 吳云。其要則本於一陰一陽也。張云。一。即理而已。志云。寒暑往來。陰陽出入。總歸於太極一氣之所生。簡按吳注為得矣。萬物方生 方。今也。詩秦風。方何為期。鄭箋。方今以何時為還期也。命曰陰中之陽 吳云。言天地生物之初。陰陽之判如此。簡按此節。舉陰中之陰。陰中之陽者。即為次節論人身中有陰中之陰。...
卷三玉機真臟論篇第十九馬雲。第六節。有曰名曰玉機。內又論真臟脈。故名篇。春肝如弦 肝。諸本作脈。當改。下同。善忘 志云。經曰。氣並於上。亂而喜忘。高雲。肝脈太過。則令人善忘。傷寒論云。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簡按馬吳張仍王注。作善怒。是。巔疾 甲乙。作癲疾。(詳義。見於脈要精微。)其氣來不盛去反盛 張云。言來則不足。去則有餘。即消多長少之意。故扁鵲於春肝夏心秋肺冬腎。皆以實強為太過。病在外。虛...
卷四熱論篇第三十一馬雲。首言熱病者皆傷寒之類。故即以熱論名篇。今夫熱病 甲乙。外臺。無今字。傷寒之類也 張云。傷寒者。中陰寒殺厲之氣也。寒盛於冬。中而即病者。是為傷寒。其不即病者。至春則名為溫病。至夏則名為暑病。然有四時不正之氣。隨感隨發者。亦曰傷寒。寒邪束於肌表。則玄府閉。陽氣不散越。乃鬱而為熱。故凡系外感發熱者。皆傷寒之類。馬雲。水熱穴論。帝問。人傷於寒。而傳為熱。何也。岐伯曰。夫寒盛則...
卷五舉痛論篇第三十九馬雲。首篇悉舉諸痛。以為問答。故名篇。吳據新校正。改作卒痛。必有驗於人 國語楚語。楚右尹子革曰。民。天之生也。知天必知民矣。必有厭於己 張云。厭。足也。高雲。厭。棄也。棄其非。而從其是也。簡按張注為是。要數極 簡按玉版論要篇云。至數之要。迫近以微。明明也 宋本無一明字。志高依此。簡按考王注意。宋本近是。如發蒙解惑 宋本。如。作而。簡按蒙。矇同。刺節真邪論。二曰發矇。禮記仲...
卷六病能論篇第四十六馬雲。能。音耐。禮樂記。故不耐無樂。其耐作能。靈樞陰陽二十五人篇。皆有能字。古蓋耐能通用。陰陽應象大論云。病之形能也。蓋病之形狀耐受。故此以病能名篇。張兆璜云。病能者。言奇病之形能也。簡按吳釋前篇病能云。能。猶形也。此解為是。胃脘癰 吳云。吸門之下。賁門之上。受納水穀之脘。名曰胃脘。簡按聖濟總錄云。夫陰陽升降。則榮衛流通。氣逆而隔。則留結為癰。胃脘癰者。由寒氣隔陽。熱聚胃...
卷七皮部論篇第五十六吳云。皮外。諸經之分部也。高雲。皮之十二部也。手足三陽三陰。十二經絡之脈。皆在於皮。各有分部。脈有經紀 馬雲。脈有經紀。故靈樞有經脈篇。筋有結絡。故靈樞有經筋篇。骨有度量。故靈樞有骨度篇者。是也。以經脈為紀 志云。紀。記也。欲知皮之分部。當以所見之絡脈分之。然當以經脈為紀。害蜚 馬雲。陽明而曰害蜚者。陽氣自盛。萬物陽極。則有歸陰之義。故曰害蜚。物之飛者。尤為屬陽也。(如詩...
卷八繆刺論篇第六十三馬雲。邪客於各經之絡。則左痛取右。右痛取左。與經病異處。故以繆刺名篇。據靈樞官針篇第三節。則巨刺。亦左取右。右取左。特有經穴絡穴不同耳。張云。繆。異也。簡案繆。廣韻。靡幼切。禮大傳注。紕繆。猶錯也。王注從之。蓋左病刺右。右病刺左。交錯其處。故曰繆刺。極於五臟 簡按極。至也。見詩周頌注。如此則治其經焉 張云。邪氣自淺入深。而極於五臟之次者。當治其經。治經者。十二經穴之正刺也...